1、测量器具:
测量器具设计中存在的原理误差,如杠杆机构、阿贝误差等。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误差也会引起其示值误差的产生。
例如刻线尺的制造误差、量块制造与检定误差、表盘的刻制与装配偏心、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误差、齿轮分度误差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准件的误差,如刻线尺和量块的误差,它是测量器具误差的主要来源
2、测量方法:
间接测量法中因采用近似的函数关系原理而产生的误差或多个数据经过计算后的误差累积。
3、测量环境:
测量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气压、湿度、振动、空气质量等因素。在一般测量过程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测量温度对标准温度(+20℃)的偏离、测量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以及测量器具与被测件的温差等都将产生测量误差。
4、测量人员:
测量人员引起的误差主要有视差、估读误差、调整误差等引起,它的大小取决于测量人员的操作技术和其它主观因素。
扩展资料
一、减弱偶然误差的方法:
1、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
2、重复观测;
3、多余观测;
4、按规范操作仪器;
5、工作认真;
6、平差。
二、在测量中常采用特定的观测手段和规范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 :
1、 设计观测方案予以消除或削弱;
2、公式改正;
3、平差模型中予以补偿或消除。
三、消除减弱系统误差:
1、三角高程中的对向观测;
2、测距中加尺长改正;
3、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距相等,往返观测;
4、三角测量中的盘左、盘右观测;
5、在平差中附加系统误差参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测量误差
2023-06-13 广告
具体来说,测量误差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外界条件。主要指观测环境中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和清晰度、风力以及大气折光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导致测量结果中带有误差。
2、仪器条件。仪器在加工和装配等工艺过程中,不能保证仪器的结构能满足各种几何关系,这样的仪器必然会给测量带来误差。
3、方法。理论公式的近似限制或测量方法的不完善。
4、观测者的自身条件。由于观测者感官鉴别能力所限以及技术熟练程度不同,也会在仪器对中、整平和瞄准等方面产生误差。
扩展资料:
减小误差的方法
1、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
2、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按照误差的表示方式可分为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引用误差等三种。
1、绝对误差 被测量的测得值与其真值之差。即:绝对误差=测得值一真值。绝对误差与测得值具有同-量纲。与绝对误差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量称为修正值, 即修正值=-绝对误差=真值-测得值从上式可知,含有误差的测得值加上修正值后就可消除误差的影响。
2、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对被测量真值之比的百分率。相对误差又叫相对真误差。
3、引用误差 饮用误差是一种简化的和实用的相对误差,常在多档量程和连续分度的仪器、仪表中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测量误差
(1) 外界条件:主要指观测环境中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和清晰度、风力以及大气折光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导致测量结果中带有误差。
(2) 仪器条件:仪器在加工和装配等工艺过程中,不能保证仪器的结构能满足各种几何关系,这样的仪器必然会给测量带来误差。
(3) 方法:理论公式的近似限制或测量方法的不完善。
(4) 观测者的自身条件:由于观测者感官鉴别能力所限以及技术熟练程度不同,也会在仪器对中、整平和瞄准等方面产生误差。
扩展资料: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 1000 m ,1m = 10 dm ,1dm = 10 cm, 1cm = 10 mm, 1mm = 1000μm ,1μm = 1000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 小单位变大单位用除,大单位换小单位用乘。
当物体的长度超过5米后,如果使用常规的卷尺或直尺,记米轮测量法就会产生累积误差,这种误差会随着计量长度的增加而变大。
这时候,就可引入一种新型的激光记米方式,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式计米器或编码器,由激光测长仪器(测速测长仪)垂直照射到被测物表面来,采用光学多普勒测量原理,不接触被测物表面即可非常精确的测量速度长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