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唐诗和宋词的区别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最美丽的两朵花朵。唐诗和宋词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我们今天来谈谈不同点。
首先,产生的时代不同。唐诗是在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到了唐朝达到了巅峰状态,产生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伟大诗人,产生了初唐时期的初唐四杰、中唐的大历十才子等著名的诗人群体。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而宋词是在晚唐、五代和曲子词和花间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两宋时代达到最高峰。产生了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别,诞生了苏东坡柳永李清照周邦彦欧阳修辛弃疾等著名词人。
其次,形式不同。诗词都有固定的形式。唐诗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格式。对平仄、对仗等形式要求较高。词的格律限制就更加严格了。宋词的形式主要是词牌的不同。每一首词都要按照词牌的固定格律进行填写,有严格的平仄限制。一般来说,唐诗的形式比较固定,而宋词就大为不同,有不同的字数的变化,这样就更加有音乐性和节奏的变化。
第三,唐诗和宋词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古人说,诗言志,词缘情。这就是说,唐诗一般表达的是比较正统的思想,比如报国之志、人生理想等。而词因为原来就是一种民间的音乐的形式,所以,词一般表达的是比较私人的、隐秘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宋朝初期,词是没有办法登上大雅之堂的,文人们一般都不好意思写词,认为那是小道。真正把词从民间推进到庙堂的,是一代词帝李煜,他把下里巴人的词变成了高雅的文人词,另外一位是苏东坡,他极大的扩大了词的表现形式,从此之后,宋词开始成为文人们表达感情主要的工具了!
在格式上说
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是五言,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
年代:三国作者:曹丕体裁:乐府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诗注疏三百首》
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枫桥夜泊[唐]张继
张继枫桥夜泊书法帖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诗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格律很严,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而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词有5种分类方法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5、按词牌来源分。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的词.如:赤、红、橙、蓝、紫、黑、白等.这类词每一个都表现了明确而固定的色相.不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同别的词组成其它语汇,这类词所表现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判断.
例如:
1、“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2、“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霜黄碧梧白鹤.”(杜甫《暮归》)
7、“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其色相不变.
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这类词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青、绿、碧、苍、翠等词.
例如:
1、“青”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色相.“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其中青为蓝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青为灰蓝色;在“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中青为石绿色;在“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中青为灰绿色;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中青则为黑色.
2、“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闲来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万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绘的色相各异.碧空描写蔚蓝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绿水;碧山指的是翠绿的山峦;碧草即是嫩绿的青草.碧字所描绘的具体色彩,只有品味全诗方可领会.
3、“翠”字在“翠掩重门燕子闲”(郑会《题邸间壁》)中为绿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则为浓黑色.
4、“苍”在色相的表现上更为宽泛.“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游园不值》)“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高标跨苍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苍山远”(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转苍翠”(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苍字所表现
的色相各不相同.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第一类词表现
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绝句》)中“红”对“绿”,“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中“黄”对“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白”对“青”,这些不同色调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莲叶和天色形成一个绿色的调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红色的调子,两种调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再如“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乡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绿和江水之白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晚花红片落庭莎”“一霎好风生翠幕”(晏殊《浣溪沙》)其中的色彩对比也属此类.
此类对比,色彩反差强烈,色调明快.表现的情感多为欢悦、活泼,意境通常是柳暗花明,生机盎然.
第二种类型:和谐映衬,即相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客路青山外,
行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这些诗中的“紫”与“红”、“青”与“绿”等都是同一色调的色彩构成了和谐的映衬.
以上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同时存在相互映衬的.“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大面积的江水之碧和小面积的飞鸟之白相对比,江水愈绿就显得飞鸟愈白;大面积的山色之青和红得欲燃的山花相对比,山色愈青显得山花愈红.但水面和青山又是和谐地统一于青绿色的调子之中.这样使整个画面既有和谐的基调,又有鲜明的对比,色彩丰富,清新明快.又如“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白玉蟾《早春》)其中“浓”与“淡”、“深”与“浅”可说是鲜明的对比,又形成了和谐的映衬.淡淡的烟雾和浓重的月色罩住初放的梅花,梅花的影子随着月亮的移动,或深深地投入水中,或浅浅地印在沙滩上.在浓淡、深浅的对比和变化之中形成了一幅色调丰富的画面.
第三种类型:点彩调合.在交替使用对比和映衬的过程中,抓住一对色相由强烈对比向和谐映衬转化的一瞬间进行描绘就产生了这第三种类型.借用绘画的语言,这种手法是把不同色调色彩的强烈对比分散缩小.如同“点彩派”的绘画,各种色调不在调色盘上调和,而是把原色用小点的形状排列在画幅上,依靠观者的视觉去“调合”,从而达到一种色彩斑斓飞动的艺术效果.
如“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诗中描写了梅花凋谢坠落、海棠花继梅花而盛开的情景.作者不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创造了红绿相杂、红中点绿、绿中点红的画面色彩.两种强烈对比的色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使静止不动的色彩在诗人笔下活起来,突出色彩的变化,描绘色彩的动感,渲染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氛.
再如“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红霜有半红”(钱翊《江行无题之四》)“小径红稀,芳野绿遍”(晏殊《暗莎行》)“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淡黄柳》)等,都是这种类型的例句.
通过上述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以色彩对比映衬为基础~
一、唐诗
古诗:每首诗的句数不限;每句多为五字或七字;每个字的平仄,不拘。
偶数句的句末字需押韵,可以整首诗一韵到底,也可换韵。全诗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
近体诗:每首字数、句数、押韵、每字平仄皆有规定。
如:绝句每首只能是4句,律诗则8句(多於8句的称为俳律,极其罕见。)
但无论绝句、律诗,也有每句五字、或七字之别。
偶数句句末字需押韵,且必须整首诗一韵到底。全诗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最严格的在於每字的平仄都是编定过的,若真的无法全部依循,尚有「1、3、5字不论平仄」的弹性。
二、宋词
一个词牌,就代表一个独一无二的格式。
例如有一位作者选择了〈醉花阴〉这个词牌来创作,那就得依照这个词牌所订定的格式,一个字一个字填上去,(故,又有「填词」之说)当然还是保留「1、3、5不论平仄」的弹性。
〈醉花阴〉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以实际创作作为比对:
李清照 (重九)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附注:重九,是这阕词的名称。)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