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感的几点思考
展开全部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学科的高考试卷体现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点,那就是题目的设置依托大量的史料阅读与理解,因为材料解析题能够培养和考查学生深层次的能力,拓展历史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史学素养,所以高考试卷对它情有独钟,几乎是没有史料无以成题。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如何正确运用各种史料进行教学,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谈谈我对于如何运用史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通过史料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中的史料作为学生对某一历史课题研究的资料,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人物、事件。这就既需要教师补充恰当的史料,又可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史料增加了解。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学生见的材料多,储存的知识就宽,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局限于教材了。
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中"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这一问题时,运用了三段史料并设置了问题:
材料一: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三: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十字军的多次东侵,就是受着传教精神鼓舞的。热心于航海事业的冒险家们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外,便是发动新一次十字军运动,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试从这些材料找出新航路开辟有哪些原因?教师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更加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兴趣。
史料不止是文字史料,还有不少生动形象的图片、图画等,用好这些史料也是必要的,比如在课堂中设置"图说历史"这一环节,可以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去,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感悟历史。
二、运用史料"以史导论",培养思维能力,全面认识问题
史料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就是希望学生明确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情境,这样便使学生通过多则史料前后联系,相互考证,从而让学生从史料中来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罗斯福新政》时,就可以运用有关史料,就罗斯福新政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材料一:罗斯福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他承认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病点,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没有希望把它全部扑灭后再来建造。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
――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新中华》4卷17期(1936年9月)
材料二:诚然,新政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记,12年来美国的工人阶级和黑人从罗斯福总统手中所得到的经济保障和政治权利比从美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总统手中所得到的都多,这还不够说明罗斯福总统的对内政策是一种高度民主进步的政策吗?
――乔冠华:《民主的巨星坠了》,《新华日报》1945年4月20日
上述材料是当时我国学者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评价,肯定者中评价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比如,马星野从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乔冠华则从社会民主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民主行为,这几段史料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地看待罗斯福新政。
三、应用史料探究历史,形成创新精神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史料并鼓励学生分析史料,在
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所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鼓
励学生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缺陷,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设想新方法、新概念,提出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狄金森先生认
为,通常的看法与真实的历史过程并不一致。在对"光荣革命"的认识上,就可以使用这样一段新材料,以颠覆性的视角重新认识光荣革命。
一、通过史料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中的史料作为学生对某一历史课题研究的资料,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人物、事件。这就既需要教师补充恰当的史料,又可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史料增加了解。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学生见的材料多,储存的知识就宽,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局限于教材了。
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中"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这一问题时,运用了三段史料并设置了问题:
材料一: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三: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十字军的多次东侵,就是受着传教精神鼓舞的。热心于航海事业的冒险家们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外,便是发动新一次十字军运动,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试从这些材料找出新航路开辟有哪些原因?教师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更加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兴趣。
史料不止是文字史料,还有不少生动形象的图片、图画等,用好这些史料也是必要的,比如在课堂中设置"图说历史"这一环节,可以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去,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感悟历史。
二、运用史料"以史导论",培养思维能力,全面认识问题
史料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就是希望学生明确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情境,这样便使学生通过多则史料前后联系,相互考证,从而让学生从史料中来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罗斯福新政》时,就可以运用有关史料,就罗斯福新政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材料一:罗斯福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他承认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病点,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没有希望把它全部扑灭后再来建造。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
――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新中华》4卷17期(1936年9月)
材料二:诚然,新政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记,12年来美国的工人阶级和黑人从罗斯福总统手中所得到的经济保障和政治权利比从美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总统手中所得到的都多,这还不够说明罗斯福总统的对内政策是一种高度民主进步的政策吗?
――乔冠华:《民主的巨星坠了》,《新华日报》1945年4月20日
上述材料是当时我国学者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评价,肯定者中评价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比如,马星野从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乔冠华则从社会民主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民主行为,这几段史料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地看待罗斯福新政。
三、应用史料探究历史,形成创新精神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史料并鼓励学生分析史料,在
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所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鼓
励学生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缺陷,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设想新方法、新概念,提出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狄金森先生认
为,通常的看法与真实的历史过程并不一致。在对"光荣革命"的认识上,就可以使用这样一段新材料,以颠覆性的视角重新认识光荣革命。
展开全部
我简单地从教学实践经验中提出一些方法,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和借鉴。
一、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保证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掌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在历史学习中,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学什么,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学哪里,用多少时间,收获多少知识,这对明确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往往会接触一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对于相关历史知识,教师要保证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不可浅尝辄止,要看到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个历史事件大的背景出发,应该与学生共同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意义。除了对事件充分分析外,还要联系整个单元、整个那段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去联系历史事件真实想表达的内涵,比如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演变》,从本课的内容来看,就是从汉朝到元朝的各种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化,但如果联系本单元整体,其实想讲的内容就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总体上来讲就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联系历史必修二必修三的内容,又透露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决定着中国历史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势的大走向。专制主义也影响着中国的选官用官和考试的内容。所以,我们要透过这些现象去探究本质,看到历史事件之间的真实联系。
二、在做题的过程中积累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并且灵活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学生既要看书,又要上课、听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做练习题,练习题涉及的面很多、很广,不仅有我们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也有很多历史权威书籍上的内容,它从多方面解释一个历史事件,所以在做题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课本上没有的信息,让学生不断积累,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有助于今后学习。同时在做题练习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摒除“题海训练”的做法,重视对学生做题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做到举一反三。
三、利用多媒体多角度地阐述历史,尽量还原历史真实面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老师一味地空洞讲解,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高科技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服务,比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在电脑上制作甲午海战的模拟三维动画,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这次战争我们损失惨重,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影、真实的历史记录片,展现历史片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联系课本上的历史,用乡土文化折射出历史大背景,让学生走进历史,更多地感受到真实的历史
总有一些学生不爱听课,问及原因,学生说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所以结合实际情况,利用乡土教材,联系我们课本上的历史事件,能让学生感觉自己的生活接近历史,比如,讲解五四运动时,课本上讲述的是在北京和上海,学生觉得离吉林很远,其实翻开吉林省史志,你会看到当时五四运动也波及吉林省,很多学生在吉林市的大街上游行示威,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教师可以用地方历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地方的事件讲述大的历史,用乡土文化、乡土人情接近历史,比如参观二战吉林省辽源市战俘营,听老兵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故事。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切身感受真实的历史。把很多真人真事引进历史课堂,贴近现实生活,让历史课更加明朗化。“正确对待古与今,处理好研究历史问题与研究现实问题的关系。”
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对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吸收、加工和应用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在课上听老师讲解,同时也需要课下记忆,记忆是对知识的一个简单积累的过程,当积累的量达到一个标准的时候,就会发生质变,质变发生后,对知识更加能整合吸收,并加以加工和利用,能非常好地解决高中历史问题和历史的相关研究,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感。“所谓历史感,是指以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尊重历史的价值为基础、以历史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创造性转化历史为目的的主体意识。”历史感的培养更能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敏感度。
历史的学习还是很灵活的,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高效率地学习历史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一、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保证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掌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在历史学习中,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学什么,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学哪里,用多少时间,收获多少知识,这对明确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往往会接触一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对于相关历史知识,教师要保证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不可浅尝辄止,要看到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个历史事件大的背景出发,应该与学生共同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意义。除了对事件充分分析外,还要联系整个单元、整个那段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去联系历史事件真实想表达的内涵,比如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演变》,从本课的内容来看,就是从汉朝到元朝的各种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化,但如果联系本单元整体,其实想讲的内容就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总体上来讲就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联系历史必修二必修三的内容,又透露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决定着中国历史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势的大走向。专制主义也影响着中国的选官用官和考试的内容。所以,我们要透过这些现象去探究本质,看到历史事件之间的真实联系。
二、在做题的过程中积累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并且灵活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学生既要看书,又要上课、听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做练习题,练习题涉及的面很多、很广,不仅有我们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也有很多历史权威书籍上的内容,它从多方面解释一个历史事件,所以在做题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课本上没有的信息,让学生不断积累,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有助于今后学习。同时在做题练习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摒除“题海训练”的做法,重视对学生做题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做到举一反三。
三、利用多媒体多角度地阐述历史,尽量还原历史真实面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老师一味地空洞讲解,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高科技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服务,比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在电脑上制作甲午海战的模拟三维动画,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这次战争我们损失惨重,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影、真实的历史记录片,展现历史片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联系课本上的历史,用乡土文化折射出历史大背景,让学生走进历史,更多地感受到真实的历史
总有一些学生不爱听课,问及原因,学生说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所以结合实际情况,利用乡土教材,联系我们课本上的历史事件,能让学生感觉自己的生活接近历史,比如,讲解五四运动时,课本上讲述的是在北京和上海,学生觉得离吉林很远,其实翻开吉林省史志,你会看到当时五四运动也波及吉林省,很多学生在吉林市的大街上游行示威,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教师可以用地方历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地方的事件讲述大的历史,用乡土文化、乡土人情接近历史,比如参观二战吉林省辽源市战俘营,听老兵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故事。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切身感受真实的历史。把很多真人真事引进历史课堂,贴近现实生活,让历史课更加明朗化。“正确对待古与今,处理好研究历史问题与研究现实问题的关系。”
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对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吸收、加工和应用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在课上听老师讲解,同时也需要课下记忆,记忆是对知识的一个简单积累的过程,当积累的量达到一个标准的时候,就会发生质变,质变发生后,对知识更加能整合吸收,并加以加工和利用,能非常好地解决高中历史问题和历史的相关研究,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感。“所谓历史感,是指以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尊重历史的价值为基础、以历史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创造性转化历史为目的的主体意识。”历史感的培养更能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敏感度。
历史的学习还是很灵活的,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高效率地学习历史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