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忍者大电影为何在北美评价不高?

 我来答
拉古咯我
2017-10-21 · 超过1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27.7万
展开全部

作为乐高系列的第三部院线大电影,《乐高幻影忍者大电影》(The Lego Ninjago Movie, 以下简称“乐高忍者”)已于今年9月22日在北美上映,由华纳兄弟出品及发行,同时亦是其子公司华纳动画参与制作的第四部动画电影。

乐高系列大电影一贯走“逗贱”风格,再加上乐高积木的独特属性,所以当2014年华纳推出乐高的首部大电影时,无论是普罗大众还是专业影评都一致赞赞赞(在烂番茄影评网站的新鲜指数更高达96%)。

从此,“逗贱+积木”成为了这个系列的鲜明标签,也使其在众多动画电影中突围而出,自成一派。

然而,当乐高遇上忍者时,这个电影配方似乎突然失效了。

1. 逐部下滑的口碑&票房

根据美国观众最常用的三大影评网站数据显示,乐高系列大电影的评分正在逐部下降,而《乐高忍者》更是创下新低。

(数据统计截至北京时间2017年9月29日,烂番茄观众评分满分为5分,IMDb和Metacritic观众评分的满分为10分,而且对于这部电影,影评圈与观众群的意见也无缝衔接,毫无分歧。根据专业影评人士在烂番茄网站上的综合意见,《乐高忍者》的新鲜度仅为51%,如下图所示,即是并不新鲜(作为参考,今年2月上映的《乐高蝙蝠侠》新鲜度为91%,so fresh~)。

这时可能会有人想,口碑不好又如何,票房好才是硬道理,那么我们马上来瞧瞧——

(单位:万美元,统计截至2017年9月25日太平洋时间,数据来源:BoxOfficeMojo.com)

无论是相对于乐高的前两部大电影,还是对比一般的动画电影,《乐高忍者》的首周末票房也没法算得上理想(实际上是有点糟)。虽然目前影片还在上映中,但可以推断《乐高忍者》的最终票房肯定无法超越前两部(即使在中国院线上映也救不了它,且听闻此片只会在我们国内某视频网站独播)。

所以同是乐高系列,北美观众为何就不那么喜欢《乐高忍者》呢?

2. 逐渐变味的乐高式幽默

《乐高忍者》被北美观众诟病最多的问题其实就是——没有前两部那么好笑。

看过前两部大电影的朋友大概都会知道,乐高系列拥有独特的动画喜剧风格,以“自带官方吐槽+调侃流行文化+鬼畜的积木动作”为核心。虽然作为玩具衍生电影,走合家欢路线,但乐高系列的台词幽默一向致力于满足成人趣味,甚至曾被称为是”父母硬拉着孩子去看的电影“。

然而这一次,《乐高忍者》似乎突然之间决定要把儿童观众感动一把,想和孩子们谈谈人生。于是,不少期待着可以捧腹大笑101分钟的成人观众就彻底愿望落空(接着便回家到每个影评网站狠狠点了个低分)。

也许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意图,《乐高忍者》的剧情和叙事方式也相对低幼和俗套。但矛盾点在于,电影中某些细节的致敬又明显是70、80年代出生的成人观众才能看懂的,也不知道这是创作者纯粹的私心植入还是依然想偷偷巴结一下大人们。

造成电影概念和风格混乱的原因之一,还可能在于此部影片实在有太多编剧参与。其实在故事创作上,人多不一定好办事。

当年《乐高大电影》只需要4位编剧,《乐高蝙蝠侠》是5位,而《乐高忍者》竟然动用了9位(上述人数为实际参与故事构思+剧本创作的编剧)。但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三部影片里,编剧人数越少,反而口碑和票房越高?

谈及至此,不得不回顾下当年第一部乐高大电影的诞生,主要涉及这三位灵魂人物——

(从左到右分别为:Phil Lord, Dan Lin, Christopher Miller)

一开始,”把乐高拍成电影“这个构思是美籍华裔制片人Dan Lin(林暐)想出来的,当时他还在华纳工作。后来他离开华纳自立门户,于是便有了Lin Pictures(林氏电影公司), 那一年是2008年。华纳负责家庭娱乐的高管后来也感觉到乐高电影将大有作为,于是便和Dan Lin联手合作。所以大家现在可以看到,每部乐高大电影的制片方都有Lin Pictures,制片人名单里都有Dan Lin。

2009年,Hageman兄弟(代表作《精灵旅社》)开始为乐高的第一部电影研发故事。直到2010年,Phil Lord和Christopher Miller(代表作《天降美食》)加入,担任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

Lord & Miller两位是大学好友,大学期间就被迪士尼当时的CEO Michael Einser看中,获邀到迪士尼电视动画部发展。二人从此就一直以组合形式在好莱坞闯关打怪。索尼出品的《天降美食》(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2009)是他们执导兼编剧的第一部动画电影,在美国反响不错。

其实《乐高大电影》的成功,Lord & Miller功不可没。他们创作的故事充满着成年人的愤世嫉俗和讽刺幽默,同时又拥有孩童般的真挚情感和直率表达。当年,许多观众在走进电影院前,都以为自己将会硬吞一部乐高的大型广告片,但走出电影院时却心服口服这口安利。

只可惜,Lord & Miller自《乐高蝙蝠侠》开始就不再参与这系列的创作,只在项目里担任制片人。所以当《乐高蝙蝠侠》在影院里biu biu biu时,观众就已经隐隐感受到某些精髓正在离乐高电影远去。


而到了《乐高忍者》,这变味的情况就更为突出。这个看似可以一键复制粘贴的喜剧配方,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操作简便。

3. 越发明显的广告意图

《乐高忍者》另一个令观众失望的原因则是——它终于实现了观众最初对乐高电影的”期待“——拍成了大型广告片。

与前两部电影略有区别,”乐高忍者“本来就是乐高的一个玩具系列,2011年起还推出了动画连续剧,目前已播映到第七季。剧集在IMDb的评分为6.6,比电影的分数还稍微高一些。

“乐高忍者”这个玩具IP其实在少儿群体中颇受欢迎,北美的粉丝并不少,但也比不上蝙蝠侠的多。因此,这次为了IP而奔去影院的观众数量明显比《乐高蝙蝠侠》少。

除了粉丝以外,一般观众主要都是冲着系列前两部的高分口碑进入影院的。所以,当《乐高忍者》在大银幕上强行打广告时(你见过忍者战斗时会像变形金刚那样的吗?),这部分观众自然会反感(尤其是当隔壁有小屁孩跟爸妈吵着要买电影同款时)。


根据美国《综艺》报道,其实早在2015年《乐高忍者》就已经敲定上映档期,从原来计划的2016年秋天挪后到2017年9月22日。

美国的9月份向来不是动画电影的好档期。纵观美国历年来的9月动画票房,盈利影片仅有索尼出品的《精灵旅社》1和2。我想华纳应该也是心知肚明的。毕竟他们去年9月上映的《逗鸟外传》(Storks)也是战况惨烈,首周末票房与《乐高忍者》差不多,即使争取到中国与美国同步上映,但最终票房依然亏损。

所以华纳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旨在靠《乐高忍者》的电影票房来赚钱,只是盘算着配合玩具销售而发片,因此也就说得通为何该片会特别卖力迎合儿童观众的口味。

至于这一招是否奏效,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4. 混为一体的亚洲文化

对于北美观众来说,《乐高忍者》还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亚洲文化大杂烩。

《乐高忍者》的电影版故事发生在一个环岛城市。这个城市的风貌融合了多个亚洲城市的元素,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性格却完全是美国style。

作为拥有双重身份的主角,Lloyd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名被排挤的学生,危机潜伏时是一名英勇救人的忍者。一边是美国学校的课本教育,另一边是日本忍者的精神修行,而这种文化冲突却没有在剧情中被合理兼容(9位编剧里竟然都没有一位有空处理这个问题)。

所以尽管主角没有思维紊乱,但北美观众早已在影院里凌乱了。

更神奇的是,电影中的忍者竟然耍起了中国style的功夫。你说乱不乱!当然,找到成龙参与演出(真人+配音)确实为《乐高忍者》拉动了票房,因为不少北美观众都被Jackie Chan这一亮点吸引进影院。但不要因为找成龙配音就以为忍者耍的功夫可以是中国style啊。那还不如拍《乐高功夫》算了。

其实一直以来,讲述亚洲文化的美国动画电影都不是特别成功,除了迪士尼的《花木兰》及梦工厂的《功夫熊猫》系列(但归根到底《功夫熊猫》只是成功地借用了中国文化外壳讲述一个美国精神内核的故事)。

亚洲与西方的文化交融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如果操作失当,就只会做出两边都不讨喜的产品。

就像欧美友人们老是分不清亚洲人的脸,这次在《乐高忍者》的创作上,他们似乎也分不清究竟哪些文化符号属于日本,而哪些又是属于中国。

5. 不是总结的总结

概括来说:

《乐高大电影》是一部大小朋友都心甘情愿为其埋单的安利片,因为它让人一路笑岔气,最终又回归到暖心的合家欢主题上,让人服气到可以站起来鼓掌;

《乐高蝙蝠侠》是一部特别迎合DC粉的动画电影,同时延续了第一部的幽默风格和故事套路,继续俘获成人观众的心,却并因此大力拉动到玩具销售;


而《乐高忍者》呢,虽然相对市面上其他低幼动画电影,它已算得上精彩满分,但相对同系列的前两部,它又称得上为败笔,至于能否拉动玩具销售额呢,那就要等乐高出炉下半年年报了。

虽然对于《乐高忍者》吐槽不断,但我还是衷心希望2019年的《乐高大电影2》可以振作起来。因为正是乐高电影的存在让我们依然心存希望,相信玩具衍生电影也可以做到新奇刺激又好玩,而孩子们以后的玩具永远不会只有电子设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