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激辩:学校语文教育的读经典有意义吗
1个回答
2018-04-11 · 国家定点培训基地,专注培养汽车人才。
云南万通汽车学校
云南万通汽修学校落于美丽的春城昆明,学校坏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建有新能源汽车实训厅、整车实训厅、电器实训厅、汽车美容实训厅等20余个实训大厅,开设三十多个汽车技术专业。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新课程标准鉴于语文知识系统本身存有诸多问题,提出要淡化它以诉诸感悟式学习。这是一种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回归:在学校语文知识状况未有实质性变化的情况下,这也许是一种以退求进的法子,但是从课程本身的长久建设来看,这终不是良策。
构建一种系统,逻辑上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方能为系统的建构提供学理意义上的支撑。本文拟从原则的确立这一“基点”出发,来摭谈语文知识系统重构的四条基本原则。
要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
基于以“双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那套“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语文基础知识体系,更多的是着眼于语文能力,是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的。这里我们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出发点的不同,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就必然存在差异。那么,“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本质区别呢?“‘能力’是指人能胜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①由此可见,“非功用性”是“语文素养”超越“语文能力”的核心所在。从这里可以看出,传统那套语文知识系统它更多的是定位在一种功利性目标的实现上:如果从课程性质的角度考察的话,传统的那套语文知识系统它体现的是课程的一种工具性价值。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阅读之重要性日趋突出。学习语言、表情达意、传承文化、创建文明,均离不开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的地位举足轻重。信息的充斥、网络的渗透,网络文化的熏陶,使我们农村地区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单一、呆板、单调,再以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态势,信息化社会对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面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信息环境,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开展呢?笔者自接触新教材后,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引下,使用课改教材三年,觉得阅读教学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想法不太成熟,望同仁指教。
一、坚持“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为唯一宗旨
阅读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阅读的过程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对文字所包涵渗透的情感、思想、韵味等等综合性的体验和领悟,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体情感的体验和领悟。 黑格尔所说道:“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得更动人”。我想,这也就是我们阅读教学时应把握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又恰恰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这足以说明阅读教学的唯一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事实上语感敏锐的学生,在阅读中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弦外之音,甚至包括连作者自己也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比如我校的熊蕾同学就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其余学生很难做到。
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对文字所包涵渗透的情感、思想、韵味等等综合性的体验和领悟,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体情感的体验和领悟。曹操的《观沧海》中有这样描写秋景的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上课中,不同的学生对这句诗意境的感悟各不相同,而从他们不同的理解中,我清晰地看到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对生活、对自身的认识,由此,我感到在阅读中要重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各种欲望,引导他们的最敏锐的发散性思维,“以人为本”,让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从作品中寻找、体验并领悟到某种与现实生活相沟通、相联系的智慧和美感,并以此去填补文本的阅读空间。因此,阅读,不但是让学生在感悟中认识作品,同时,也在感悟中认识自我,体现自我。
二、切实做到“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两种转变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牵引灌输多;学生缺乏兴趣,教师忽略培养;阅读训练不全面;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僵化。新课程改的推行,把我们带进了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推行阅读教学的改革,要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师生角色的转变,尽力凸现阅读教学的个性美。
-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即作品)的再创造。在阅读中,只是教师“一言堂”,一味的“教师读、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是不行的,应让学生依其自身个性建构自己对文本意义的认识和新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吸收新的知识,用充满个性的心灵去与作者碰撞,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以体现阅读中学生的主体性。
以习得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的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务必要达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性内涵”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及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三个维度。为了达成这三维目标,遵循阅读教学的唯一宗旨,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我在阅读教学时坚持以下原则:
原则一、高度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重视文本。课本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它。尽管我校的教学手段已日趋先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广泛运用,但我还是坚持从具体的教学篇目入手,认真落实好其中的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等。对于文章中包含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有选择地让学生扎实掌握,充分挖掘出文章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适时、适当地引导。
其次是重视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对学生头脑中的理论知识是一个补充,让理论知识的框架血肉丰满,也会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储备仓库,在实际运用是能够信手拈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记忆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的音、形、意、用法等,此外还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具体语言材料,让学生对文章中优美、精彩的句子,片断或是整篇文章进行背诵,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如教学《爱莲说》这篇课文,我就让学生背诵整篇文章,除了能体味学习作者的高尚情操外,其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等还要求学生学会在习作中运用。
文中需要记忆的知识,提醒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求弄懂它的意思和用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运用时也会正确运用了,避免了张冠李戴现象,填补了“根本不懂得学为所用”的空白。
再次要重视实践。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能够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我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时常为提拱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朗读、讨论等。例如在教学《陈毅市长》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在教学中积极投入自己的感情,模仿陈毅的地方口音进行范读,在陈毅与齐仰之的“当面交锋”部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要模仿陈毅的地方口音,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次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出人作者确实要表达的文性内涵,强调学生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积极与作者对话,寻找情感上的共鸣,提醒学生切记不能凭空捏造、任意夸大。始终坚持以文本为根据,就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还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延伸、扩展,给学生以课外练笔的机会,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原则二、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与运用
“授之以渔”贵在导,为了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自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正确引导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陈毅市长》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初读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及主题、在品读中掌握文章写作方法、在精读时分析写作特色。回答“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文章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作者采用这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三个问题,学习完《陈毅市长》这篇文章以后,又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齐仰之式的化合物?齐仰之“出山后”会做些什么?……让学生用思考、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生活。
另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如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时刻牢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拥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等等。使他们在后来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原则三、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性内涵
我的语文教学不仅是讲字、词、句、章等方面的知识,还注重挖掘课文本身的人文性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起他们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等。
原则四、为了更好地达成三维目标,我还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第二、评价学生只注重过程,不太追求结果。
第三、坚持多鼓励、少批评,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四、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坚持“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四项基本原则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为了让学生都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我始终坚持“学生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性和活动的实践性”这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立教之本、发展之基。
自主性原则
在新课程条件下,我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主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方式,自觉承担起实现阅读目标的义务,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构建一种系统,逻辑上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方能为系统的建构提供学理意义上的支撑。本文拟从原则的确立这一“基点”出发,来摭谈语文知识系统重构的四条基本原则。
要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
基于以“双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那套“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语文基础知识体系,更多的是着眼于语文能力,是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的。这里我们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出发点的不同,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就必然存在差异。那么,“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本质区别呢?“‘能力’是指人能胜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①由此可见,“非功用性”是“语文素养”超越“语文能力”的核心所在。从这里可以看出,传统那套语文知识系统它更多的是定位在一种功利性目标的实现上:如果从课程性质的角度考察的话,传统的那套语文知识系统它体现的是课程的一种工具性价值。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阅读之重要性日趋突出。学习语言、表情达意、传承文化、创建文明,均离不开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的地位举足轻重。信息的充斥、网络的渗透,网络文化的熏陶,使我们农村地区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单一、呆板、单调,再以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态势,信息化社会对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面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信息环境,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开展呢?笔者自接触新教材后,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引下,使用课改教材三年,觉得阅读教学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想法不太成熟,望同仁指教。
一、坚持“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为唯一宗旨
阅读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阅读的过程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对文字所包涵渗透的情感、思想、韵味等等综合性的体验和领悟,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体情感的体验和领悟。 黑格尔所说道:“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得更动人”。我想,这也就是我们阅读教学时应把握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又恰恰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这足以说明阅读教学的唯一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事实上语感敏锐的学生,在阅读中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弦外之音,甚至包括连作者自己也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比如我校的熊蕾同学就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其余学生很难做到。
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对文字所包涵渗透的情感、思想、韵味等等综合性的体验和领悟,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体情感的体验和领悟。曹操的《观沧海》中有这样描写秋景的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上课中,不同的学生对这句诗意境的感悟各不相同,而从他们不同的理解中,我清晰地看到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对生活、对自身的认识,由此,我感到在阅读中要重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各种欲望,引导他们的最敏锐的发散性思维,“以人为本”,让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从作品中寻找、体验并领悟到某种与现实生活相沟通、相联系的智慧和美感,并以此去填补文本的阅读空间。因此,阅读,不但是让学生在感悟中认识作品,同时,也在感悟中认识自我,体现自我。
二、切实做到“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两种转变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牵引灌输多;学生缺乏兴趣,教师忽略培养;阅读训练不全面;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僵化。新课程改的推行,把我们带进了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推行阅读教学的改革,要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师生角色的转变,尽力凸现阅读教学的个性美。
-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即作品)的再创造。在阅读中,只是教师“一言堂”,一味的“教师读、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是不行的,应让学生依其自身个性建构自己对文本意义的认识和新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吸收新的知识,用充满个性的心灵去与作者碰撞,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以体现阅读中学生的主体性。
以习得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的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务必要达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性内涵”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及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三个维度。为了达成这三维目标,遵循阅读教学的唯一宗旨,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我在阅读教学时坚持以下原则:
原则一、高度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重视文本。课本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它。尽管我校的教学手段已日趋先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广泛运用,但我还是坚持从具体的教学篇目入手,认真落实好其中的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等。对于文章中包含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有选择地让学生扎实掌握,充分挖掘出文章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适时、适当地引导。
其次是重视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对学生头脑中的理论知识是一个补充,让理论知识的框架血肉丰满,也会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储备仓库,在实际运用是能够信手拈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记忆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的音、形、意、用法等,此外还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具体语言材料,让学生对文章中优美、精彩的句子,片断或是整篇文章进行背诵,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如教学《爱莲说》这篇课文,我就让学生背诵整篇文章,除了能体味学习作者的高尚情操外,其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等还要求学生学会在习作中运用。
文中需要记忆的知识,提醒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求弄懂它的意思和用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运用时也会正确运用了,避免了张冠李戴现象,填补了“根本不懂得学为所用”的空白。
再次要重视实践。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能够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我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时常为提拱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朗读、讨论等。例如在教学《陈毅市长》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在教学中积极投入自己的感情,模仿陈毅的地方口音进行范读,在陈毅与齐仰之的“当面交锋”部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要模仿陈毅的地方口音,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次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出人作者确实要表达的文性内涵,强调学生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积极与作者对话,寻找情感上的共鸣,提醒学生切记不能凭空捏造、任意夸大。始终坚持以文本为根据,就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还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延伸、扩展,给学生以课外练笔的机会,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原则二、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与运用
“授之以渔”贵在导,为了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自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正确引导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陈毅市长》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初读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及主题、在品读中掌握文章写作方法、在精读时分析写作特色。回答“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文章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作者采用这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三个问题,学习完《陈毅市长》这篇文章以后,又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齐仰之式的化合物?齐仰之“出山后”会做些什么?……让学生用思考、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生活。
另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如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时刻牢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拥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等等。使他们在后来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原则三、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性内涵
我的语文教学不仅是讲字、词、句、章等方面的知识,还注重挖掘课文本身的人文性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起他们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等。
原则四、为了更好地达成三维目标,我还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第二、评价学生只注重过程,不太追求结果。
第三、坚持多鼓励、少批评,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四、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坚持“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四项基本原则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为了让学生都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我始终坚持“学生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性和活动的实践性”这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立教之本、发展之基。
自主性原则
在新课程条件下,我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主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方式,自觉承担起实现阅读目标的义务,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