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凤凰山铜矿()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凤凰山铜矿是指以药园山铜(铁)矿为主,包括万迎山、虎形山、铁山头、清水塘、杉木岭、宝山陶、仙人冲等一批小型矿床(点)。其中药园山铜(铁)矿位于安徽省铜陵县新桥乡铁石宕村,铜陵市东偏南,直距约22公里,有公路直达,矿山建有专用铁路11公里至顺安火车站,与铜(陵)—沪铁路相接;西北距长江航运铜陵港约23公里,上至武汉、重庆,下至南京、上海,交通极为方便。
矿区所处构造部位为新屋里复向斜。向斜轴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为北东50°。轴部为中、下三叠统,两翼依次出露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岩系。轴部有凤凰山花岗闪长岩岩体,侵入于中、下三叠统石灰岩中,接触带非常发育,形成广泛的大理岩化、硅化、夕卡岩化和一系列矿化点、矿点乃至矿床。向斜西北翼接触带为万迎山、虎形山、铁山头矿段;南翼接触带为清水塘、陶家、仙人冲矿(床)点。药园山矿床于1965年详勘完毕,为中型铜(铁)矿床;铁山头、仙人冲矿床于1970年勘探完毕,为小型铜矿床,均提交了一定的铜金属储量。
药园山铜(铁)矿床由83个矿体组成,其中主矿体4个,次要矿体3个。除Ⅱ、Ⅲ号矿体沿走向和深部尚未完全控制外,其余各矿体已基本圈定。4个主矿体均赋存于凤凰山花岗闪长岩与青龙灰岩接触带内或其附近。接触带走向近南北,长约1700米,倾角陡,一般70°—80°;矿体形状呈不规则透镜状和似板状。Ⅰ号矿体长约500米,沿倾斜250—350米,厚度10—15米;Ⅱ号矿体长约350米,沿倾斜400米以下尚未控制,厚度25—30米;Ⅲ号矿体长约320米,沿倾斜250—300米,厚度5—10米,Ⅳ号矿体长约985米,沿倾斜150—250米,厚度5—15米。
矿石类型分硫化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硫化矿石又可按工业类型分为铁铜矿石和铜矿石两类。矿石铜平均品位:Ⅰ号矿体为1.38%,Ⅱ号矿体为1.74%,Ⅲ号矿体为0.76%,Ⅳ号矿体为0.58%。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致密状和角砾状,次为条带状。矿石中伴生有益元素有硫、钼、钴、金、银等,均有综合开采和综合利用价值。
矿体分布在花岗闪长岩体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上,其形成与接触带有着密切的空间关系。岩体中含铜较高,矿液来源与侵入岩体有着成因上的联系,属接触式交代夕卡岩型矿床。
矿石经技术加工试验,铜的回收率大于80%,铁、硫、钼、金、银等均可综合回收。
本区接触带周围古掘迹、炼渣分布广泛,但古人采炼时间无确切文字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据说195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组成的地质测量队曾经到过本区并发现本矿,但没有资料记载。
1953年,三二一队铜官山矿区外围普查分队的段承敬、朱安庆在填制顺安幅1∶5万地质图时发现了本矿区,提出了进一步工作意见;同年9月组成三二一队新屋里(即凤凰山)分队,由段承敬、冯钟燕开展普查工作,测制约9平方公里的1∶10万地质图以及万迎山—虎形山—药园山矿段1∶2000地质简图,同时布置了槽探工程揭露和地表露头取样、化验等。万迎山—虎形山—药园山矿段由赵文津率领物探人员进行了1∶2000的物探详查,至1953年底结束,认为本区有一定找矿远景,但因个别外国专家建议影响而中止工作。
1956年10月,地质部华东地质局扬子江普查大队(三七四队)的驻队苏联专家耶果罗夫根据1953年普查资料及野外踏勘,建议恢复本区普查工作,首先选定万迎山矿段为重点检查对象。1957年秋,三七四队并到三二一队,在耶果洛夫回国后,常印佛在清理资料过程中,发现早期在药园山露头用方格去取样的结果中有原生晕异常浓集,即重点开展药园山工作,不久该区工作移交三二一队。同年10月三二一队增加技术人员和施工力量,在进行万迎山矿段钻探的同时,开始对药园山、虎形山矿段检查,清理旧槽,进行地表矿体详细研究和钻孔验证等;至1957年底,证实万迎山矿体沿走向向南西可延至16线,沿倾斜可延深100米以上。药园山地表的铁帽实际上是由三条平行的铁帽带组成,其宽度和长度与前人估计颇有出入,确定为今后重点检查对象。
1958年,三二一队技术负责人常印佛对本区物探详查的工作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后,认为药园山的物探异常与地表地质、矿体情况都比较好,即通知分队技术人员布置钻孔,施工结果,于1959年找到了药园山半隐伏的Ⅱ号主矿体,随后组织力量加速勘查,由普查转入详查,1961年开始勘探。勘探工作是在大队总工程师常印佛的领导和分队技术负责人陈克兴、地质组长吕开之的组织下进行的。1964年,常印佛援外后,地质科工程师周作祯代理主持队的技术业务工作,至1965年9月勘探完毕。同年10月在陈克兴、周作祯的组织和省地质局总工程师严坤元的指导下,由黎有训、董庆山、万文强、孙雄等20多人编写提交了《安徽省铜陵县凤凰山铜矿区药园山矿床储量报告》。投入钻探工作量5.34万米,机掘坑道1635米、采准坑道345米、浅井329米、探槽3829立方米。1965年12月27日,经安徽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了该报告。批准探明铜金属储量32.99万吨、铁铜矿石储量1155万吨、铁矿石储量29万吨、硫储量(纯硫量)120万吨、钼金属储量1165吨、钴金属储量4419吨、金储量14.35吨,银储量261.9吨。
报告提交后,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凤凰山铜矿即设计开采,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矿石6000吨,是铜陵地区继铜官山、狮子山矿区之后又一个新的铜(铁)矿资源基地,也是安徽省内铜(铁)矿资源的重要产地之一。
凤凰山矿区工业矿床(体)集中分布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部位,是典型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铁)矿床,找矿标志明显。发现矿床(体)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①蚀变、矿化、铁帽、古采坑、古炼渣等直接找矿标志;②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有蚀变、矿化、铁帽存在部位;③岩体与围岩中出现物、化探异常部位;④围岩地层层间裂隙,纵、横断裂交叉部位及不同类型的矿化、蚀变线索等。
进一步找矿要在充分考虑接触带成矿的同时,逐步建立矿床成因类型系列化概念,注意岩体边缘内部俘虏体成矿,更不能忽视宝山陶矿点深部有岩体侵位形成接触交代甚至斑岩铜矿的可能。
三二一队在铜陵地区找矿勘探的40年中,数以千计的地质工作者为发展我国铜矿事业,建立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基地,跋山涉水、呕心沥血,辛勤劳动,做出了突出成绩,为铜陵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断地总结找矿经验,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运用新的成矿理论指导找矿,终于在铜陵地区的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取得累计探明铜储量达220多万吨的丰硕成果。为此,三二一队于1980年和1991年分别荣获地质矿产部授予的“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单位”、“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和1990年,省地矿局授予的省地矿局系统“最佳奉献单位”的光荣称号,为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崛起和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目前,他们以更加成熟的找矿经验,更为丰富的实际资料,在建立本区成矿模式,确定找矿方向的同时,正加快步伐,以多找矿、找富矿的实干精神,为铜陵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