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规律是怎样的?
2019-07-01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病毒主要在田间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寄主上越冬,作为主要初侵染来源。条件适宜时,蚜虫从越冬带毒的寄主植物上获毒,迁飞到玉米上取食传毒,发病后的植株成为田间毒源中心,随着蚜虫的取食活动将病毒传向全田,并在春、夏玉米和杂草上传播危害,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将病毒传至杂草上越冬。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程度与品种抗病性、种子带毒率、越冬毒源基数、蚜虫数量和气候条件有关。
玉米自交系和品种间对MDMV的抗病性差异,可能与品种间抗蚜虫的能力和玉米本身抗病机制有关。玉米种子可以传带MDMV,种子带毒率越高,田间发病率也越高。掖单2号种子带毒率可达3.09%,自交系Mo17的带毒率可达2.35%;一般越冬杂草寄主数量多,毒源基数高,蚜虫密度大,春季传毒几率高,春玉米发病重,夏玉米发病也重。
夏玉米发病还直接受田间寄主植物及杂草上病毒的影响,尤其是夏玉米苗期正是麦田蚜虫迁飞的高峰,各种寄主植物上病毒毒源数量已经增多,所以夏玉米比春玉米受害重。
气候条件主要影响蚜虫种群数量和传毒蚜虫的活动。一般在蚜虫迁飞危害时期,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气温偏低,对蚜虫繁殖和迁飞不利。同时,玉米生长发育健壮,植株抗病力增强,病害发生轻,反之,久旱无雨,天气干热,蚜虫繁殖迅速,迁飞活动频繁,有利于发病。气温在28℃以上,症状减轻或隐症。16℃以下症状不明显或不表现症状。
此外,春、夏玉米早播病轻,晚播病重。土质肥沃,保水力强的地块病轻;砂质土、保水力差的瘠薄地病重;田间管理好、杂草少的病轻,管理粗放的病重;套种田比单种田病轻。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