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吃肉促进了人类大脑进化,为什么吃肉的老虎狮子大脑发育比不上人类?
肉食,也要分是生肉还是熟肉。换句话说,真正促进大脑发育的不是吃不吃肉,而是用什么办法获得肉,以及用什么方式吃肉。准确地说,人应该属于烹食动物,熟食(不光是肉食)使得食物变得容易吸收,并促进我们的消化器官变小,而脑子变大变灵活。
牙齿简单说分门齿、犬齿、臼齿,门齿用来啃咬、犬齿用来穿刺、臼齿用来研磨。老虎、狮子都是食肉动物,食肉动物的牙,最重要的功能是把肉撕裂、割断,所以它们的牙齿中犬齿非常发达,而且会呈尖锐的三角形,十分锋利。
现代人和大多数灵长类动物一样是杂食动物,“菜单”远比单纯的食肉动物或者食素动物丰富得多,水果、坚果、树叶、肉对人来说都是可食的。但是在人类演化的早期,他们的牙可能并不适合吃肉。
从早期人类牙齿化石上,可以看出人类牙齿从吃素到吃肉的改变。早期人类的牙齿从大小、形状、牙釉质、磨损状况及咬合力上都与现代人不同,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露西”(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她拥有较厚的下颌骨,门齿和犬齿都比较小,臼齿较大且平,其牙齿磨损状态与大猩猩和相似,有条纹状磨损和一些小的缺损,前者与食用树叶有关,后者与食用坚果或者块茎类食物有关。
又比如,比南方古猿稍晚的傍人(Paranthropus),其牙齿尤其是臼齿非常大,几乎是现代人臼齿的两倍,像南方古猿一样,傍人的下颌骨厚且坚硬,能够咬碎坚硬的食物。无论是露西还是傍人,他们的牙齿都缺少尖状的牙冠.
没有老虎、狮子那样相互交错且锋利的牙齿,也就无法咬住和咬碎生肉。早期人类牙齿所擅长的,是用门齿和犬齿撕扯,然后用巨大的臼齿将食物咀嚼、磨碎。
熟食与火的使用密切相关,在用火之前,人类饮食中肉食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一方面,早期人类的牙齿和消化道都不适合吃肉;另一方面,人类吃肉比食肉动物吃肉复杂得多。
对于老虎、狮子这种食肉动物来说,吃肉分两步,第一步捕获猎物,第二步食用猎物。但是对于要吃到熟食(肉)的人类来说,吃需要更多步骤和环节,合作捕猎、工具制作、火的使用、食物加工、储藏保质……所以可以说,当人开始吃熟食(肉)的时候,脑开始快速发育。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熟食(肉)并非早期人类脑部发育的唯一原因,至于具体是哪些因素促使脑部快速发育,古人类学家并未达成共识,总的来说有以下两种猜测。
首先,跟食物有关的“能量”。人脑的快速发育确实与食物有关,因为脑容量的增大、功能的加强需要很大的能量供给,这些能量主要来自食物,尤其是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肉类。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威廉·莱纳德的研究,人脑代谢需求占据了个体总能量需求的20%到25%;非人灵长类动物脑部代谢需求占个体总能量需求的8%到10%;南方古猿脑部代谢需求占个体总能量需求的11%;直立人脑部代谢需求占个体总能量需求的17%。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早期人类的脑部就无法获得发育所需要的足够能量,所以从这方面说,吃肉的确是个必要条件。
其次,跟生存有关的“群居”。群居能够抵御危险,也能更好地获得和保存食物,但也意味需要处理个体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合作、交流、冲突、竞争、矛盾……其难度不比应对自然界的种种危险小,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大脑的功能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那些脑发育较快,认知能力飞速提高的个体,存活的概率更高。
实际上,人类演化过程中,牙齿(吃什么)并没有跟上脑子(做什么)的发展速度。20万年前,我们的智人祖先脑容量已经达到了1400毫升到1600毫升,而我们的牙齿大约是在1.5万年到1万年前,狩猎变得容易、农业开始出现、熟食越来越多以后,才大致成了今天的模样:保证咀嚼和切割功能的同时,牙齿整体变得更小,下颌骨随之变得圆滑。
所以,并不是吃肉让人类的大脑得以进化,而是吃熟肉让人开始变得与其他动物不同。作为掌握着“烹食”这个独门绝技的人类,有了更强的适应性,遍布了世界角角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