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敢杀马谡但并他不敢杀关羽,关羽的地位还不至于给诸葛亮立军令状,因为在蜀汉政权中刘备排名第一,关羽排名第二。这么说的话,除了刘备没有人敢杀关羽。关羽在此时立下军令状去华容道堵截曹操,最多算是“锦上添花”,甚至是“走走过场”,诸葛亮派出去的赵云,张飞等等等都是去“打扫战场”捡便宜的。尽管如此,有一个便宜刘备不敢捡也不想捡,这个便宜就是曹操的首级。
马谡本来就是诸葛亮破格提拔的,根据《襄阳记》的记载,马谡的亮点就在于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地时,建议诸葛亮攻心,诸葛亮也是采纳马谡之言,得以安抚了南中少数民族。但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可用之人很多,魏延,吴壹这种大将都没任用先锋,而是力排众议任用了马谡,这可能也是诸葛亮此生最大的用人失误。因此,诸葛亮不斩马谡难以服众,自己也是降官三级以明军法。
当时诸葛亮让关羽去守华容道拦截兵败的曹操,关羽感觉这就是小事一桩,百分百完成任务,但是没想到的是关羽重于感情,曹操以前厚待过他,还给他赤兔马,出于种种原因所以最后还是放了他,这和关羽当时立军令状的思想其实是不一样的,重情义的人往往容易会思想变化,回来后诸葛亮没有斩他。
其实诸葛亮心里根本没打算斩他,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诸葛亮想关羽还曹操当年的恩情,做到两不相欠,并且当时的情况局势不稳,杀了曹操天下会大乱,不好统一,想要打击一下关羽的傲慢和锐气,关羽就和张飞多次不听诸葛亮命令,让诸葛亮很难堪,这样做刚好让关羽搭给自己一个人情,以后便于管理,服从命令,所以就有了诸葛亮后面说的,如有再犯,定斩不饶。
首先正史中两个人都没有立军令状,其次这两件事一真一假,关羽华容道放曹操是小说虚构的故事情节,马谡失街亭是历史上真实的事件,其次,按照小说中的内容,关羽虽然犯了军令,但是出于道义,也是出于政治军事需要,诸葛亮有意为之,而马谡违反军令,则是严重的军事失误,导致了严重的军事后果,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由刘备亲自出面为关羽求情,诸葛亮不得不听,而马谡死的时候,政令出于诸葛亮自己,刘备已经去世,没有权力在诸葛亮之上的人为马谡求情。
捉放曹是小说《三国演义》的经典片段之一,小说中说赤壁之战时,诸葛亮知道曹操必定从华容道经过,所以让关羽把守华容道,并让他立下军令状,关羽感念曹操曾经对自己有恩,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诸葛亮要斩关羽,被刘备求情救下,在正史中并没有诸葛亮的三路伏兵,这只是小说中的情节,按照小说中的说法,刘备说到,如果非要斩关羽不可,自己也要和关羽一起死,诸葛亮只好放了关羽。
马谡失街亭是历史上真实的事件,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施首次北伐,把街亭这个战略要地交给马谡镇守,由于马谡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擅作主张把军队驻扎在距离水源很远的山上,被曹军断了水源和粮道,最终战败,丢失了街亭,导致战争局势发生逆转,诸葛亮首次北伐无功而返,诸葛亮杀了马谡以正军法,并且因为自己用人不当,自贬三级,当时蜀军中也有为马谡求情的,但是诸葛亮和曹操都是后世公认的法家学派的继承者,他主张乱世用重典的原则,刑罚严峻,令出必行,所以尽管马谡和诸葛亮私人交情很深,最终诸葛亮还是依照军法杀了马谡。
史书中只记录了马谡违反诸葛亮调度,并没有写到他立过军令状,这件事也表现了诸葛亮军纪严明,法令森严的治军态度,这也是诸葛亮让人肃然起敬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