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到明清的选官制度如何演变?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 我来答
起名太麻烦QfO
2020-02-20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起名太麻烦QfO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采纳数:4449 获赞数:57687
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达五年,相关经验丰富,现任该公司技术部技术工程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选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2、西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发展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暮静雨
2020-02-20 · TA获得超过24.4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10.1万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7129万
展开全部
从先秦开始的世官制到两汉的察举制再到魏晋南北朝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最后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古代的选官制度虽然在变化,但有一个核心没有改变,那就是在普及知识之余尽可能地笼络人才为朝廷所用,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种思想早已通过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