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鼠疫这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鼠疫被归类为甲类传染病,是最严重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传染性疾病。其中鼠疫病最重要的部分,是可能会有肺鼠疫的情况。肺鼠疫一般在发病后,如果没有治疗,可能一两天两三天之内就会危及病人生命。鼠疫杆菌能够引发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等疫症,在明末的医疗条件下,基本是无法医治的,根据现代科研结果,感染腺鼠疫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而肺鼠疫的感染者死亡率更是达到惊 人 。
从明朝中后期,大约是万历年间开始,华北地区的气候就开始发生异变,出现了空前的少雨现象,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随着旱灾渐变得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光是万历年间就曾经三次爆发大型旱灾,灾难中死去的动物、百姓尸体导致了瘟疫和疾病的传播。至此,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在万历和崇祯年间的华北地区,就造成了1000多万人的死亡,可见这次灾害的后果有多严重。当时百姓见到人因此丧命之后,开始逃难,结果就出现了整个城市都空了的后果。
异常寒冷的气候频繁引发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成为波及全国范围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 这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大瘟疫爆发以后,当地百姓纷纷逃难,难民的数量也进一步增加,大量逃亡的难民由于饥饿的困扰,甚至于开始捉老鼠为食。从此瘟疫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再也无法控制住,迅速蔓延。 这场瘟疫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战马从开始的2.7万匹讲到最后还能作战的1000匹,而士兵人数也因为鼠疫的传播从10万锐减到了5万。军队的战斗力可谓是极低,这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