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 “消而未失”的小巷有多少? 由济南市东小王府街南首北行约三五十米,两米多宽的狭长胡同与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相交,小巷长不过一二十米,东西巷头相对各有一户人家。因为它实在太短了,不仔细看,行人甚至觉不出这是一条小巷。 然而翻开百年前的清末济南市地图,人们却可以看到,这条位于东小王府的小巷还有一个“象形”的名字——“耳朵眼巷”。耳朵眼巷恐怕要算得上济南街巷中最短的一条。 穿过“耳朵眼”,沿东小王府街曲折北行,在蕃安巷北段路东还有一条狭长的胡同,形状类似家用的勺子,柄长头大,因此人们赋予它一个生活气息颇浓的名字——“勺子头巷”(又雅称北斗巷)。 济南原来究竟有多少条街巷?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对此,山东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姜波认为,这不过极言街巷之多,并不是一个精确统计的结果。 在清光绪二十八年绘制的《省城街巷全图》上,所标示的济南城内街巷已有160余条,当时城外的街巷也达到150余条。这些街名多数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来在街名合并及旧城改造中约有半数湮没了。 在今天的济南市区版图上,像“耳朵眼”、“勺子头”这样“消而未失”的小巷还有多少? 在前不久进行的实地寻访中,记者发现,仅在面积不大的宽厚所街街区,便“隐含”着历山顶街、宽厚所街、大湾街、三曲巷、公兴里、耳朵眼巷等14条街巷。之所以说“隐含”,是因为它们中有9条虽有原形,已无原名,街名被合并进了周边街巷。 街名是城市的“名片”,而街巷格局是研究城市变迁的重要佐证。 只有穿行于这些曲里拐弯的幽巷之中,脚踩着几百年前的青石板,眼看着那些坐在老式门楼前拉家常的老人和那些在胡同中捉迷藏的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出济南老街的韵味和魅力。 市井生活的“活化石” 宽厚所街:民居“博物馆” “谈到济南民居,人们一般会用二进院落、三进院落来说明其建筑格局。而到宽厚所街区看一看,你会发现这里有不少大院是四进、五进院落,或者是二进、三进院加跨院、旁院的组合院落。”从宽厚所街长大的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铭对这一片民居大院的建筑样式颇为熟稔。 “宽厚所街区堪称是济南民居的‘博物馆’,这里既有传统的清代四合院,又有规范的民国四合院。不少民居的过渡性特征明显,在建筑格局上突破了传统范式,在建筑风格上明显带有开埠以后中西合璧的特征。”姜波认为。他举例说,宽厚所街60、62号王家大院便是一例。该院六柱大门是完全的济南清末民居形式,院内带外廊的厢房楼却是近代样式,说明当时楼房扩建带来宅基地紧张,楼房的位置是不得已的选择。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寻访中发现了济南老城区最后的里弄——公兴里。作为开埠后兴起的一种商品房性质的近代建筑形式,里弄往往是有钱人出资建造,用于出租的“住宅区域”。公兴里现包括宽厚所街27、29、31、33、35号五个院落,它们公用一条里巷、一面影壁、一道大门,基调古朴,特色独具。据悉,原位于高都司巷的汇源里亦是一典型里弄,可惜已于去年拆除。 民居是真实反映一个时代市井百姓生活的“活化石”。 在距宽厚所街不远的兴隆店街,有两座颇具古韵的济南民居时下正在实施异地重建。这是济南市首次对民居进行保护性“移植”。 在即将展开的解放阁片区(即宽厚所街街区)改造工程中,这里的特色民居又将何去何从济南有几条老街老巷名字起得有趣味,按其形象和结构取名的有: 九曲巷,位于历下区安乐街以东,巷子南头与南城根(黑虎泉西路)相通,这条巷子奇特之处是有九个弯,拐弯处都是90°直角,巷子很窄。按其结构取名。 葫芦头巷,位于天桥区朝阳街北头,是条东西方向胡同。巷东头较宽大,西头圆窄,这条巷子像似葫芦头形状,因此取名。 辘轳把子街,街西头和曲水亭街相通,这条街走向弯曲,像农村打井水的辘轳把手,这条老街以形状得名。 以形象取名还有棋盘街、街似棋盘。丁字街,街似“T”字形状。斜马路街以“斜”而取名。 老济南城墙根还有条街叫升官街,传有“多走几趟升官街,今后当官又发财”的吉祥用语。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