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诞生138亿年,为啥可观测宇宙直径有930亿光年?
我们知道,20世纪出现了物理学的两大新支柱,分别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在相对论的基础假设中,有一条是光速不变原理。如果我们通过推导,就会发现光速是我们这个宇宙中物质、信息、能量传播的最快速度。
可是,我们也应该有听说过,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按照这个说法,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应该是以138亿光年为半径的球状空间。可事实呢?
可观测宇宙的大小是以465亿光年为半径的球状空间,这足足多出了300多光年,那是不是和相对论矛盾了?那到底是相对论错了,还是宇宙大爆炸理论错了?
膨胀效应
事实上,大爆炸理论没有问题,相对论也没有问题,两者也不矛盾。这究竟是咋回事呢?这事要从宇宙大爆炸说起。按照目前的理论和观测结果来看,宇宙确实是起源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之后,宇宙发生了剧烈的膨胀。随着空间的膨胀,温度也在逐渐下降。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了,宇宙空间其实是在膨胀的,而且光速又是一定的。那这会得到一个什么结果呢?
光速乘以时间就是光跑过的距离,如果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光就从A点出发,前往B点,那照理说,它应该会跑过138亿光年的距离。可是由于空间在膨胀,所以,光其实不只是跑了这段距离。我们需要把宇宙膨胀效应考虑进去。
不过,这里还会有一个问题。宇宙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透明的。具体来说是这样的,由于早期的宇宙温度很高,整个宇宙呈现的是等离子态,光子其实就被束缚在其中,而没有办法在宇宙中正常的传播。这样类似的情况现在也在太阳当中发生的。传播到地球上的光子是8分20秒之前,从太阳表面出发的。
但事实上,这个光子是在太阳内核通过氢核聚变产生的。它产生后,并不是直接抵达太阳表面。这是因为太阳内部也是等离子态,它也被束缚在了其中,碰碰撞撞才勉强能够出来,科学家经过计算发现,这个过程平均大概需要14万年。也就是说,这个光子是大概14万年前产生的,8分20秒前才到达太阳表面,然后花了8分20秒的时间抵达地球。
而宇宙是在大爆炸之后38万年,温度才降到了3000多度,才不再是等离子态。此时,光子开始在宇宙中传播。因此,我们需要加上的膨胀效应应该是宇宙大爆炸之后38万年到现在的。这样算下来,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就应该是461亿光年。
引力波&引力波
但是461亿光年和465亿光年还是差了4亿光年,这个误差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就出在了最初的38万年。我们目前的观测手段几乎就是利用电磁相互作用。说白了,就是观测到电磁波(光子),这和我们看东西是一个原理。我们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确实只能看到半径461亿光年的范围。
可是宇宙中存在着四大作用,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
其中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范围很小,是属于原子层面的作用力。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还能利用的仅仅只剩下引力了。好在引力也确实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引力波。刚好引力波是不会因为等离子态而被束缚的,换句换说,当宇宙大爆炸开始那一刻,引力波就在宇宙中传播了。
如果我们能够接收到最早的引力波,也就可以弥补上缺失的“最初的38万年”。当然,对于引力波,我们也还是需要把膨胀效应考虑进去的。于是,我们就发现“最初的38万年”所对应的距离就是4亿光年,加上之前的461亿光年,就可以得到465亿光年为半径的可观测宇宙空间。所以,你应该也发现了,可观测宇宙的范围其实是一个理想范围,这里假设了人类可以观测到原初引力波,而我们目前其实是做不到的。
其实不仅仅是引力波,还有一种粒子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最早的38万年”,这个粒子就是中微子。
中微子是电中性的,穿透力极其强,它在宇宙中传播1光年的距离,只有50%的概率会和这条路径上的物质发生反应。我们的身体一直都有中微子穿过,而我们却不得而知,这些中微子主要来自于太阳。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捕捉到宇宙“最早的38万年”内产生的中微子,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这个时期都发生了什么。
总结
由于宇宙是在发生膨胀的,因此,在计算可观测宇宙时,还需要把膨胀效应考虑进去。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461亿光年的结果。而宇宙最早的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引力波和中微子来观测,同样这也需要考虑宇宙膨胀效应,就可以得到4亿光年,加起来就可以得到465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范围。所以,大爆炸理论和相对论是不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