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父亲的爱总是非常沉默,却是非常有力量呢?
01、很沉默,但是却很有力量
父亲的爱就像一杯卡布奇诺,刚开始喝的时候,满嘴的苦涩,但是细细品来,却有一丝香甜。
小时候不懂父爱,总觉得父亲只会摆着一张严肃的脸,长大了明白父亲的苦心,但又羞于开口对父亲说一声感谢。
父亲的爱,很沉默,但是却很有力量。
很多父亲都是不善言辞的,对于孩子,他的心里有着无数的牵挂和关心,但是却找不到话语来表达,只能在生活中默默付出和陪伴。
父爱虽然没有母爱那样热烈,但是爱的力量没有丝毫的减弱,父亲一直都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父亲的寡言少语让他和敏感的孩子之间缺少了交流,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距离感
。
父亲的爱让人不易察觉,但是长大之后回想起来,却是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02、父亲的爱,也会很细腻
很多父亲留给孩子的童年记忆大部分都只是一个背影,清早天还未亮,父亲便背着农具出外耕种的背影;赶集的时候,父亲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穿过人群的背影;以及看庙会的时候,父亲的大手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肩头……
记忆里的父亲,一片柔情。父亲的爱,也会很细腻。
也许父亲不会讲很多的神话故事,不会做各种好吃的饭菜,但是,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爱着孩子,爱着这个家。
经济学家杨格子曾经说过:“男人是最铁石心肠的,但只要当了父亲,就会有一颗温柔的心。”
父亲被生活打磨得似乎很粗糙,但是依然掩盖不住他对孩子细腻的爱。
在样板戏《白毛女》中,杨白劳欠了一身的债,还是把自己卖豆腐的几个钱给女儿买了二尺红头绳,在那样苦涩的年代里,父爱依然像本能一样温暖厚重。
父亲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老,但是他给予
孩子
如山一样的恩情不会随时光褪去。
父亲是最希望孩子成才的人,虽然寡言少语,但是他总是像一个战士一样,帮孩子扫清前方的障碍,即使自己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
03、懂事后,与父亲越走越远
当我们逐渐长大,脚步越走越快的时候,就开始渐渐将父亲的身影甩在了背后,总觉得他太啰嗦,太小心翼翼,甚至太懦弱。
懂事后,父爱成了一件遥远的事。懂事后,与父亲越走越远。
我们开始不再惧怕父亲,不再听从他的谆谆教诲,渐渐觉得他的观点陈旧老派,根本就跟不上时代,两个人说话的时候经常是不欢而散。
父亲永远牵挂着不在眼前的孩子,而获得自由的我们,开始渐渐疏远了父亲。
但是,在外面经历了社会的风风雨雨之后,第一个想到的人还是父亲,尤其是面对人生的困惑,更是想听听父亲的意见。
疏于经营的父子关系仿佛一个尴尬的存在,两人之间因为长时间的隔断,似乎已经逐渐变得陌生,变得疏离。
父亲对于眼前高大的
子女
,显示出了一种深深的感慨,自卑地认为自己再也没有能力去指导孩子的人生方向了。
而我们,看着脸上爬满皱纹的父亲,不想再让父亲为自己操心,只希望用自己的能力成为他的依靠,成为他的骄傲。
初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之时,只感觉到了父子之间的寡言,以及代沟。
当年岁渐长,当自己看到父亲的肩已垂,腰已弯的时候,才深切地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溢出的感伤和不舍。
04、父亲的爱,很孤独很含蓄
作家耳根说过:“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他更含蓄,更无言,如山一样。”
在生活中,母亲的爱是有声的,她会叮嘱孩子不要熬夜,天冷了要记得加衣服,要好好照顾自己……
而父亲的爱,总是融入了空气之中,就像是一声叹息,如果不认真听,很可能就被忽略了。
长大后,总是找母亲聊天,却很少和爸爸谈一谈。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更倾向于向母亲吐露自己的心声,似乎母亲的唠叨,或者是碎碎念能够驱散生活中的寂寞和冷清。
于是父亲也就习惯了沉默寡言,只在身后默默地陪伴与付出,即便他对孩子有着难以抑制的担忧,也不会主动询问孩子,而是从母亲口中旁敲侧击。
其实,我们的
爸爸也会老,别忘了爱他。
蒙田曾经说过:“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即使父亲在工作上帮不了什么忙,也不要在生活中疏忽了他。
父亲老了,生活的重心全部都在子女身上,我们的主动靠近,能够让他找到自己的价值,能够让他依然有被需要的感觉。
再倔强的父亲也斗不过岁月,当我们正值青春的时候,父亲的两鬓已经花白,步履也逐渐蹒跚,陪伴他们已经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05
、父爱如山
成年后的我们,跟父亲不再有过多的交流,不知不觉发现那个伟岸的身躯被岁月摧残得已经消失不见,随之替代的是一个枯瘦如柴的身影,原来父亲也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