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到底有多可怕?
2021-04-08
你是那种人人都称好,却在难受时无人可诉说?你是那种特别敏感,做任何事都害怕被否定的人吗?你是那种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总不敢向对方提要求的人吗你是那种别人需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明明心里想要拒绝却总是说不出口?
如果这些你都有,那么你可能是讨好型人格,当然这里讨论的,不是说讨好型人格有多可怕,其实相当于别人而言, 讨好型人格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存在性低,就像便利贴一样,可以随手拿来用,只是相对于自己而言,自己很痛苦。
为何明明很痛苦,我们依然保持这种模式?
一个行为反复的实践,依然保持,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里面一定是存在获益的,毕竟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那保持这种模式,依然如此
很多人看到讨好者,觉得他们是受害者,这很可能会走出一个误区,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需要别人来负责,那么他们就没办法看到更多思维层面上的困难,也会延长自己在改变上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以及精力。
在咨询的过程中,曾经一个姑娘跟我说,他开始跟一个人在一起交往的时候啊,总是会非常的热情,也非常的贴心,很容易就关注到对方需要什么。
好像整个心思都在别人身上,但是这个关系进行到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特别疲惫,感觉好像不是在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别人而活。
当我们细细想一下,你真的在为别人而活吗?其实又不是哦,你是在为你的恐惧而活。你害怕别人怎么评价你,于是你就想表现的好一点,好让这个评价也变好。比如如果你很懂事,对方很喜欢你懂事,还夸你很懂事儿,难道完全是因为对方需要你懂事儿吗?
这里面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1)讨好可以降低恐惧
有可能,很大程度你需要别人夸奖你懂事,因为夸奖了你懂事,你的恐惧感就会降低,你把自己力量削弱,让自己变得更小,变得更小更弱的时候,就很可能让对方放松警惕,唤起对方的同情心,这样自己也可以远离危险,同时还能获益,获得一种认可
因为讨好者内心自我评价是比较低的,总是感觉到自己不够好,需要来自外界的认可,这样心里才会有安全感。
(2)讨好可以获得一种掌控感
当婴儿需要吃奶,自己没有办法。那么哭出来就可以帮助自己再大一些,肌肉逐步强健,能够做很多的动作,跑跳打滚,舞蹈等身体发展了控制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灵活有力,内心的控制与身体控制的发展是同步的。
身体的控制感会增强内心的控制感,这也是安全感的一部分,就像一个重病中的人不能照顾自己。他会感觉糟糕透了,而如果轻症能够自我照顾,他没有缺乏对身体的掌控感及内心的失控就不会太明显。
内心的掌控感在于你对自己情绪的掌控程度,小孩子是要慢慢学习了解自己的情绪,就想了解大自然。
在讨好者的内心,经常是一个惊恐的小孩状态。他没有从父母那里学会怎么应对危险和恐惧,他学会了自己的方式,就是讨好。
比方说他只要乖巧,父母就高兴。这样他就明白了,用乖巧的方式可以帮助自己应对内心的恐惧,可以让他有一个掌控感。
当一个人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儿,来反馈,并且知道怎么做就可以得到,这就是掌控感,这种掌控感会让讨好者感受到安全,感受到内心的笃定,我想这就是为何讨好者一直保持这个模式的原因了。
懂得内观自省,不再外求外怨
有一个人心理术语叫悬浮自我,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在我们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的时候,有一个自我,像是悬浮在空中,他在观察,而仅仅是观察不带入其他的任何角色,不多于使力气,不干涉。
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在咨询过程中,针对于讨好型人格用的比较多的手法,那就是悬浮自我,也就是说当一件事发生以后,我们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反思,体会和理解。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活出自我,关注自我的感受,自我的需求,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需要经历克服自我羞耻感,内疚感,恐惧感,而评判就会削弱我们自我成长的力量,所以在进行这个过程中, 我们先把评判放在一旁,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和我们相处,然后相安无事。
第一步:观察
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事情发生以后,会产生哪些想法,以及身体所伴随的情绪感受。
比如刚刚同事在茶水间聊天起哄,他们觉得老板对加班要求太过分了,而且对于业绩考核太不人性化了,在整个行业里面都是考核比较高的要求,我只是经过去倒杯水,然后他们就起哄,让我下午开会的时候代表小组提建议
原因是我在工作上表现很好,老板不会刁难我,我正要拒绝的时候,似乎又找不到合理的理由,他们这样夸我,我就随口答应了, 回到座位,我此刻又有点后悔,怕同事提的这个要求,我根本办不到。
我们来看看,事实是什么?事实是我答应了同事们的要求,产生的想法,我不想给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是自己有害怕做不到,伴随的情绪是害怕,后悔。
这就像是一面镜子,如实映照,不带任何评判与偏见。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出现了就是出现了。把事实想法、感受分别提取出来,分类摆放。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我不知道什么是感受,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法,怎么办呢?没有关系,慢慢的练习,从中学习就可以。
第二步:就是反思
这一部分需要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就像剥洋葱一样,不断地向下剥掉,也就是心理咨询里面常见的箭头向下技术
比如根据刚刚发生的感受和想法,问问自己,为什么我就答应了同事们的要求,因为我被他们夸奖了,我没有时间思考,我当时很高兴,但是也很犹豫矛盾。
继续问为什么会这么犹豫矛盾,因为我很害怕,为何会这么害怕,因为我怕他们不认可我,我怕留下不好的印象,为什么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会害怕,因为我怕他们给我一个不好的评价,因为不好的评价,我觉得自己不行,我觉得自己无价值的,这样的继续问下去,一般至少五个,这样的箭头直下可以让你看到本质。
如果你愿意诚实的面对自己,不再那么逃避的话,答案一层一层的展现在你面前,为何那么害怕评价呢?继续把这个问题往下问
你会发现原来曾经在你小的时候,可能我表达了我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妈妈觉得我没有按照她所说的那样做,妈妈就很生气,不怎么搭理我
你突然看到了,如果拒绝了同事们的要求,你会怕那些同事也会像妈妈一样,不怎么搭理自己,认为自己不乖,不听话,不好了。
第三步:内化的一个过程
任何事情经过了自己去咀嚼,反复思考了,就变成了自己的了,你捕捉到了你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看到了事实真实的发生,也问了无数个为什么
这个时候,你需要把这些放在心底,然后像往常一样,工作学习,你不用担心你接下来你会怎么做,你的潜意识会在潜移默化里面工作,并给你回应的。
比如你带着这种害怕的感受,你发现她了,感受到她了,有一天你再次经历类似的场景,有感受到害怕拒绝,害怕被抛弃了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自己好像没有那么害怕了,因为你已经触及到害怕的内核,这个内核可能是你小时候的情结,小时候的创伤,现在你长大了,你突然好像看透了一样,突然有股力量对冲在心底,让你不再恐惧了。
第四步:理解接纳自我
理解其实也是一个过程,如果前面的观察和反思聚焦在自我身上,那么理解,可能上升到关系层面,也就是用自己的感受去同理一个人。
比如当你感受到和同事相处不敢拒绝,有焦虑压力的感觉以后,你将能够理解,可能有你类似小时候的经历、
其实他们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也就是你看到了你内在小孩有多么的无助,多么的恐慌了,你不再不敢看到这个弱小的自己,以及用所有的力量去排斥这个自己了。
结语:
讨好也并不是坏事,这是跟着我们这么久的生存法则,所以我们不用给自己贴标签,也不用大量的精力排斥这样的自己,当你看到你自己的不容易以后,我们会慢慢的走出来!并且活的会更好,因为我们的关系,有你,由我,有他,这个世界不再是没有爱的!
2024-12-11 广告
首先, 心理学上并不存在“讨好型人格”这一术语,这是个以讹传讹的伪概念。
其次,不就是个人吗,能有多可怕,又不能把别人给吃了。
所以,理性探讨,理性吃瓜,不要动不动就把人给妖魔化了,这才是真正的可怕。
先来讨论第一点。
“讨好型人格”一词,并不存在任何的学术渊源,但“讨好型”,是确实有其出处的。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她发现人存在五种沟通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一下。
沟通姿态指代的是“人们如何关注和传送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并且理解他人的信号”,如讨好型会关注他人是否开心、经常道歉和低姿态、肯定别人的意见。
不知道怎么传着传着就和“人格”扯上了关系,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回避型依恋人格”、“焦虑型依恋人格”等。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一旦把某个特点定义为了“人格”的问题,就意味着它有着很深的不良经历作为成因,其特征将涵盖心理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个特点,也会变成此人不可分割的标签。
但根据我的咨询和生活观察经验,那些“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其感情以外的生活、人际关系等与平常人别无二致,而所谓的“讨好型”,也只是偶尔会让相处的人感到不爽和有压力而已,除此之外,并无大碍。
1,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讨好型人格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害怕说出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
由于觉得自己弱势,一旦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会感觉会被孤立,担心不被他人接纳,更害怕他人的攻击,所以他们总是把自己真实想法藏在心里,而不是完全大胆勇敢的表露出来。
2,喜欢主动道歉
其中另外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在即将发生冲突时,会选择用道歉避免冲突,粉饰太平,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就好比一个一直缠着你男生,每天给你打电话,明明内心非常厌烦对方没完没了的给你打电话,你非常想告诉对方,我很讨厌你,不要再给我打电话看
但是没有勇气说出来
因为害怕产生冲突,所以就用道歉来避免冲突,或者快点结束冲突,这是他们处理事情的主要方式
3,会迎合他人,不懂得拒绝
在社交交往中,他们总会认同别人的观点,这种迎合来自他们内心的胆怯
因为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要厉害,所以会把自己放在一个非常低的位置上
还总是担心别人不高兴,却忽视了最重要的自我的情绪,自我的声音,所以她们活得小心翼翼,不懂拒绝,在人群中显得放不开,不自在
4,没有原则和底线
在人际交往中,讨好型人总是忽略了自己,她们希望和她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所以在交往中,就会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一味讨好他人,在这种相处模式中,反而无法赢得她人尊重。
5,能敏感的察觉到别人的需求和态度
这种对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天然的洞察力,似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因为能够敏感的察觉到别人的需求所以才会随时准备无条件的去满足对方
特别是对于自己在乎的人,会生怕自己做了什么别人会不喜欢,越重视对方,越会担心,导致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一个小错误也会懊恼很久;
6,害怕出现冲突
他们总会本能的避免一切可能会引起和别人的争吵发生的事情,本能的会逃避和别人的冲突,和别人的竞争。
即便是和别人起了冲突,他们绝对会是最先道歉的那一个,他们似乎根本不知道该怎样生气,在和别人起冲突时非常轻易的就会妥协。
哪怕这本是别人的错误
7,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关心,从而获取安全感
早年时期,他们就不是在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中生活
这里的安全感不足,可能是父母给予的关注度,或者是孩子需求没能即使满足,又或者是生存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身边人的压迫和欺凌。
说是可怕,不如说是可悲和对自己的虐待。
1.不敢表现自己的实力
讨好型人格是非常害怕发挥失常的人。会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如难过、羡慕或敌对,因而经常“留一手”,不敢表露自己,后果就是,有机会都轮不到自己。
2.承受更多的压力
一个不懂说“不”的讨好型人格,最容易顺从别人的话。举个例子,在酒桌上,明明很清楚不能喝太多酒,却对别人敬的酒来之不拒,最后难受的也还是自己。
3.讨好型人格可以戒掉吗?可以,但是很难。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认知上的缺陷:因为看不见自身的优点,又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
讨好型人格是从小养成的,从小时候试着让父母满意,长大后就变成了让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满意,如此才能获取一点安全感。
别人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自身的价值越来越模糊不清。想要改掉这样的习惯,或者说,淡然面对别人的评价,明显是不容易的。
别人拒绝你时轻描淡写;而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
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从不会开口要求,因为担心被拒绝。
和别人在一起时,总是怕冷场,一直主动去找话题。就连在微信上聊天,没有秒回都会心存愧疚;每次都会仔细斟酌自己的措辞和表情,对话框里的内容写了又删,总怕说错话。
不敢表露出坏情绪,不敢哭,因为怕自己的负能量会影响到别人。
别人借了自己钱,不敢谈还钱的事,实在活不下去了开口要求还钱,仿佛是自己做错了事情。
网购时通常自己看评论看尺码看说明,能不找客服就不找客服,买回来后就算不满意也不会去退货,自己忍忍就算了。
极度敏感,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每次评论一件事要想好久措辞,评论了怕朋友不开心,不评论也怕他们不开心。
一天不敢发太多朋友圈,怕打扰别人,怕别人觉得自己很烦,聊天经常撤回,朋友圈经常秒删。[1]
错误心理逻辑
(1)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
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做了什么别人会不喜欢,越重视对方,越会担心,导致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一个小错误也会懊恼很久;
(2)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没有主见,别人说吃什么就吃什么,别人说玩什么就玩儿什么,自己的举动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很怕被嫌弃,降低自己心里才更安全;
(3)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
害怕说不,不懂拒绝,被人占了便宜也会选择默不作声,担心一旦拒绝,与别人的关系就会破裂,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
(4)缺乏界限和原则
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悦别人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允许别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指手画脚,又经常突破别人的界限,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又常常因为别人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而受伤。[2]
性格评价
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心底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眼中可能只是卑微的讨好,而你只是成为了可以任意欺负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