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蚀”三部曲,都是什么?
初载于上海《小说月报》1927年第18卷第9—10号,1928年第19卷第1—3号、6—9号。192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单行本,1930年5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合集为《蚀》出版。《蚀》以1925年至1928年间中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描写了一群苦闷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反映了时代的大动荡。
《幻灭》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为背景,描写主人公章静向往读书的静谧、爱情的甜蜜、革命的轰轰烈烈等一系列幻想的破灭。
《动摇》描写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从革命高潮到失败的变化,及从事革命活动的知识分子方罗兰等人在时局变化中生活的不安定和思想的动摇。
《追求》描写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于苦闷、迷惘中仍然作种种追求,结果都是失败。
茅盾自述《蚀》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
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蚀》通过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这个侧面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风貌,表现了革命的壮举、反革命的猖獗及阶级冲突的尖锐激烈。作品的背景壮阔;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同时代联结紧密,有立体感。它是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初步形成作家的独特风格。但它的过于沉闷黯淡的氛围,也反映了作家当时思想的消沉。《蚀》是现代小说中出现较早的长篇之一,它开创了“三部曲”的形式。作品发表后曾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 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参考文献:徐廼翔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小说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4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