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本诗从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四个方面来写"绿″表达了诗人什么?

 我来答
烟雨飘香剑
高能答主

2022-12-22 · 从事造价软件至今20年
烟雨飘香剑
采纳数:2850 获赞数:1233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绿》本诗从风、雨、流水、阳光四个方面写绿的世界,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达了诗人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绿》选自朱自清先生的记游散文集《踪迹》,是《温州的踪迹》之二,写于1924年。

对这样一篇游记散文,朱自清先生在写它的时候,显然有着浓厚的导游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引领,让读者完成一次始终保持着勃勃兴致的秋游,对景观的美既有“面”上的总体了解,更有“点” 上的难忘印象。文章的结构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铺排的。第一句话,简洁地交代了景点的所在地,同时,把自己对“梅雨潭的绿”的感受,用“惊诧”一词表达出来,起诱发读者好奇心的作用:什么样的绿? 何以令人“惊诧”? 产生按捺不住的探胜欲望。但此时,作者却沉住气,就像高明的导游对游客说:“且慢,请随我来”一样,故意荡开笔,暂不写绿,而用“移步换形”的技法,由远而近,自下而上,再从高到低,勾勒出一幅“幽岫含云,深溪蓄翠”的画面。“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追本溯源,自然不能不写瀑布。人们款款而来,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花花花花”,听觉牵动了视线,“抬起头来”作仰视,便见瀑布飞流。为了更切近地观察瀑布,作者领我们登上了梅雨亭,并对它作了一番描写,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绝妙的观察点,妙在它“正对着瀑布”,而“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可以平视,亦可以俯视,这“亭”便把“瀑”与“潭”连接起来了。读者仿佛身处此亭,视线很自然地会将瀑布自上而下地观赏得十分真切,而瀑布从“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到“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再到经过“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人的视线便抵达了梅雨潭,作者结构上的巧妙过渡——从瀑到潭也成功了。导游终于把我们身历其境地带到了醉人的绿面前,在已经富有诗意的气氛中,尽情地领略绿之美。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