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和纸质书有本质的区别吗?
大学图书馆里,纸质书依然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学生们很难借到纸质版的新书。与此同时,我的出版商也告诉我,购买我所编写教材的学生中,90%的人依旧选择了纸质版——足足有四磅重,而非电子版。
这两件事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一样的:在大学校园里,纸质书相比电子书仍然更受欢迎。为什么这些学生依旧愿意购买又昂贵又笨重的纸质版教材呢?图书馆的人员是否已经遗忘了陪隐一些纸质书相比电子书更占优势的特征?
的确有研究表明,从纸质书中获取的信息,相比从屏幕上获取的信息,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而这也跟我们普通人的主观阅读体验相符。但是,从学术角度而言,这一说法仍然不够严谨。过去以来,人们一直习惯把阅读——或者更为广泛地说,信息处理——类比为进食。所以,我们会说“饥似渴地读一本小说”,“吃透一篇报道”,以及“吸收信息”。可是,如果阅读真的如同进食,那么不管是通过纸还是屏幕,只要是读同一本书,结果就应该并没有区别。那么,区别从何而来呢?
阅读不仅仅是进食
在“阅读如同进食”这一思维框架下,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人们读纸质书时,会消化地更为完全。众所周知,通过电子屏幕阅读时,人们不得不经常花时间定位文本,而且读的时间长了会产生视觉疲劳。另外,人们在读电子书时容易犯懒,不愿意花功夫仔细吸收与理解所读的内容——这也是普遍折磨现代人的浮躁所致。总而言之,我们在通过电子书阅读时,不能有效吸收有营养价值的信息,而会把信息当作废物一样排除出大脑。
但在现实生活中,“阅读如进食”这一类比并不准确。人类认知学研究显示,不同场景下人们的阅读方式截然不同,而且在阅读时候,人们还会同时做很多很多事情,比如根据文本产生视觉画面,寻找反驳作者主要观点的论据,琢磨小说人物的动机,从书中的故事情节联想到个体经历,形成自己的观点,欣赏文本的形式美,凡此种种。并不是每次阅读时人们都会同时进行这么多的活动,但读者需要明白,阅读(无论质量高低与否)不仅仅是单纯一个活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的认知目标不同时,即使阅读同一文本,阅读结果也并不相同。当受试者在阅读前被实验人员要求在阅读时多从文本出发联想画面,或者尝试猜测下一步故事情节将像何处发展,他们完成阅读后对文本的内容印象会更为深刻;而当受试者在阅读前被实验者要求在阅读时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各个人物形成印象,而非记住故事情节时,他们在完成阅读后能够更加清晰、有逻辑地概括所读到的信息。
同时,人们既可以被直接要求形成某一特定认知目标,也可以被暗示而无意识中形成同样的认知目标。在一项研究中,一组受试者被明确要求特别关注将要读到的一个关于人物性格的片段中包含“评价”、“判断”以及“性格”等字眼的句子,而另一组受试者在阅读相同段落前,眼前会一闪而过类似“评价”、“判断”以及“性格”的字眼。不管是被明确告知还是潜意识暗示芦樱厅,两组受试者在阅读时都会特颂轮别注意到文段对人物的性格描写。
2024-06-1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