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杀赵高的末代秦王子婴,其结局如何呢?
公元前210年,完成了统一大业的千古帝王秦始皇死于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在赵高的谋划下,胡亥拉拢李斯,借着秦始皇的名义,赐死了远在边关的秦始皇长子扶苏,皇位落在了只图享乐的胡亥手中,是为秦二世。
胡亥本就只是一个纨绔子弟,毫无治国才能,其当上皇帝之后,整个秦朝的大权几乎就陷落到了赵高的手中。
胡亥能够成为皇帝,本就是一个阴谋,当时也有不少人怀疑。赵高很是担心事情会败露,于是借机向胡亥进言,要严刑峻法,连坐诛族,将那些不满的大臣和王公贵族一一剪除。
胡亥不想过着享乐的生活,不想参与这些事,于是就将所有的生杀大权全部交给了赵高。
于是,咸阳城的第一次屠杀拉开了序幕。首先成为赵高的目标是拥有极高声望的蒙恬蒙毅兄弟。这时候子婴出场了,请求胡亥不要杀蒙恬蒙毅。
但是,胡亥根本听不进去,于是在赵高的迫害之下,蒙氏兄弟先后自杀而死。
而后,赵高又将矛头对准了秦始皇的儿子女儿们,一时间,秦始皇的十二个儿子,十个公主全都被杀。
为了更好地掌握权力,赵高还跟胡亥说,不要经常出现在朝堂上,以免让大臣们掌握了皇帝的缺点。胡亥对赵高自然是言听计从,于是赵高俨然成为了真实意义上的皇帝。
这时候,李斯是秦朝的丞相,赵高想要彻底掌握权力,李斯就成为了他的绊脚石。
在赵高的各种设计之下,李斯很快就败下阵来,就这样,本有机会成为千古一相的李斯,仅因为一念之差,不仅命丧黄泉,而且身败名裂,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笑话。
李斯一死,赵高的权力已无人能够制衡,整个秦王朝的所有事情全都由赵高一人决断,而后,赵高又通过指鹿为马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在胡亥与赵高的各种胡作非为之下,天下反秦的声音越来越大,很快,整个秦朝的天下再次陷入了烽烟迭起的境地,而秦王朝在反秦势力的打击之下,已经变得摇摇欲坠。
而胡亥也在反秦的浪潮中逐渐清醒了过来,开始责问赵高。但此时秦朝的权力几乎都落在了赵高的手中,胡亥已经无能为力。
而赵高为了能够进一步掌握权力,命令其女婿闫乐以缉捕盗贼的名义,闯入胡亥的寝宫,逼其自杀。幡然醒悟的胡亥,只得拔出长剑,自刎而死,结束了他可怜又可恨的一生。
胡亥死后,赵高本欲想自立为皇帝,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平时那些对他唯唯诺诺的大臣们,竟然全都不同意。
赵高这才意识到,他的权力并非来源于他自己,而是那个无能的傀儡皇帝。
为了能够继续掌握权力,赵高将目标瞄向了子婴。
诛杀赵高子婴的真实身份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扶苏的儿子,有人说他是秦始皇的儿子,也有人说他是秦始皇的兄弟。总之是莫衷一是,只有一个身份可以确定,那就是末代秦王。
赵高诛杀秦二世后,发现群臣都不支持他,于是只得迎立子婴为新的皇帝。
但他考虑到秦已经失去了对华夏大地的控制,如果还称皇帝,那也只是一个空有名号而已,反而会遭到其他诸侯的打击,再者,此时六国贵族之后,基本上都已经复国,于是赵高认为子婴不应该称皇帝,而迎降位称秦王。
实际上,赵高此举并非为了秦国考虑,而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够篡位做的准备。毕竟如果连秦的最后地盘都没了,他的下场也不可能好。
让赵高没有想到的是,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子婴,心中自有丘壑,远非胡亥可比。
子婴虽然被立为秦王,但他根本不上朝,也不朝见宗庙。赵高心中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干脆自己亲自去请。
结果赵高刚一走进子婴的府中,便被子婴的两个儿子和宦官韩谈给杀了。
赵高被杀后,子婴迅速收复了秦的权力,试图重振秦廷。
然而此时秦的军队几乎被全部瓦解,而刘邦也打到了咸阳城下,屯兵灞上,并派人劝降子婴。
子婴眼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开城投降。这位末代秦王在位仅四十六天。
子婴投降后,刘邦的大将樊哙提议杀掉子婴,但刘邦并没有同意,而是将其看押了起来。
紧接着,便发生了名传千古的鸿门宴事件,刘邦撤出咸阳城,由项羽接管。项羽是一个屠夫,不似刘邦那样高瞻远瞩,进入咸阳城之后,立即就杀掉了子婴,并且纵火焚烧秦朝宫室,还进行了大屠杀。
子婴身为末代秦王,在位仅四十六天,在历史上也只是昙花一现。但仅仅在这只言片语中,我们便看得出,子婴具有极强的政治才干和魄力,诛杀赵高,以图重振秦廷,只可惜那时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另外,关与扶苏这个长皇子是太子说法,这点不敢句同,帝国的继承者,古今中外,都不会被放在权力之外过于遥远的地方,就算有,时间也不会长,再说秦国立君,从来没有立嫡立长一说,而是立贤。扶苏也许贤,这是儒文说的,但绝对不智,没有智慧或赢弱,才是一个帝国领导人的至命弱点。
以儒文从被坑起,这里一定有不光彩手段,荀子作为儒家大儒,确破墙而出教出了韩非,李斯,张苍这种法学代表以法立国制国的超级思想。
而韩非在战国末期,即将大一统前夜,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儒以文乱法。而李斯毫不犹豫的对儒文亮出了屠刀,这说明,儒文一定试图操控干涉秦的储君立储,这如同他们在汉武帝太子造反上几乎手法一样。
这种跳战秦国王室制度,破坏法律的行为,自然受到无情打击。
所以,我们会看到华夏历史中无穷尽的悲哀和伦回的残酷。
新帝囯的建立者,往往注重法律建设与执行力度,但往往一二代之后,受到儒文教育影响的下一代,会迅速变向平庸和碌碌无为,当有思想想作事的皇帝醒悟,想揪正和扭偏时,我们就会发现,不是国亡就是身死,要不就被这帮人弄成臭名昭著的昏君。
秦始皇的死,确实疑点多,胡亥上台,确没有那么复杂,胡亥不一定是始皇心中的重位继承者,但一定是最喜爱的孩子,这才符合带在身边言传身教。
公子扶苏百分百不是始皇心中的继承者,否则不会被近似乎流放到九原。
那谁才是始皇心中的继承者呢,这个始皇的儿子因该是在咸阳都城留驻监国,还很出色,负责帝国中枢的运行。这才符合皇权的正常运行和可靠的控制,以及对突发事情的应变。
可惜,这个神秘监国王子没有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并不比司马光的通签私货少,甚至更多,说教式的著作,本身就不可靠,何况是一贯有篡改历史的儒文。
近代,现代考古,以经有很多事件发生时代的记载记录证实与两司马描述约迥然不同,但这俩夹私货的人终于还是成功的把假货变成了真货。
儒文的节操,就别美化了,汉武之前的四书与之后大为不同,唐朝之前又与明清略有不同,自己传承都改的一群人,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华夏的糊涂账,一种无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