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者事竟成的整首诗内容是什么?
出自《后汉书·耿传》
原文:”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译文:有志者事竟成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难题最终都会迎刃而解,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怀揣着心中远大的志向,那么无论任何事情,总会成功。
有志者事竟成起源于东汉时期的一个典故。当时,耿龠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名将。有一回,刘秀派他去攻打地方豪强张步,战斗非常激烈。后来,耿龠的大腿被一支飞箭射中,他抽出佩剑把箭砍断,又继续战斗。最终战事告捷。
因此汉武帝称赞他说“将军以前在南阳时提出攻打张步、平定山东一带,当初还觉得计划太大,担心难于实现。现在我才知道,有志气的人,事情终归是能成功的。”后来常被人们引用,成了成语“有志者事竟成。”
扩展资料
作品介绍:
《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汉朝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一、出处:《后汉书·耿弇传》
二、原文: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注释: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四、典故:
东汉时,耿龠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名将。有一回,刘秀派他去攻打地方豪强张步,战斗非常激烈。后来,耿龠的大腿被一支飞箭射中,他抽出佩剑把箭砍断,又继续战斗,终于把敌人打得大败。
汉光武帝表扬了耿龠。并且感慨地对他说:“将军以前在南阳时提出攻打张步、平定山东一带,当初还觉得计划太大,担心难于实现。现在我才知道,有志气的人,事情终归是能成功的。”
汉光武帝讲的有志者事竟成一句,后来常被人们引用,成了成语。
扩展资料:
用法:
复句式;作状语;含褒义
《冻苏秦》第一折:“终有日时运亨通,封侯拜相,扬名六国,垂誉千秋,此乃有志者事竟成,大丈夫之所为也。”
清 徐忠 《周栎园奇缘记》:“ 钱氏恃才色而妄希贵游,矢志既坚,痴情终遂,可谓有志者事竟成。”
刘心武 《立体交叉桥》:“告诉你吧,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两句格言最灵验!”
有志者事竟成不是诗,而是蒲松龄的一副对联。
全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出处
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所作。开始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斋。
2、释义
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
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扩展资料: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这副联开始时是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斋书房。
整副对联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引用了史上非常著名的两个典故和典故之后的对应结果,一个是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大秦,另一个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吴国。蒲松龄以此联激励自己,终于以一部《聊斋志异》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