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人都有哪些表现?
缺爱的人,其实没有爱别人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在给予别人的时候,会有很明显的付出感,别人也会有压力,这些是很容易破坏关系的。
一个人容易多愁善感,容易被感动,太过于感性,往往是因为他太缺爱,他总是把内在的自己投射到外在的故事和情节中。
我们经常说先苦后甜,其实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正好相反,一个孩子在幼小的时候,需要先被好好爱,有了爱的储备,他日,他才更好地和别人相处,即使过苦日子,他也能开心、快乐。
如下:
第一点:人的基本需求既包括了物质需求,也包括了社会需求,即建立和维持有意义的社会关系。缺爱的人往往在社会需求方面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有些人会把物品进行拟人化,通过囤积的方式构建假想的“社会关系网”,弥补现实中缺失的社会联系。
第二点:物品不同于情感,是切实可见的,所以物品的囤积可以让缺爱的人感受到“踏实”的安全感,填补心中的空缺。
第三点:很多人感到缺爱是因为成长过程中没有和父母建立良性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的缺失可以通过囤积物品、和物品建立紧密依恋关系得到弥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囤积者无法做到断舍离,即使是那些看似毫无用处的物品也不愿意扔掉,因为已经产生了感情。
缺爱的人,尤其是成长过程中缺乏母爱的人,更容易发展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甚至演变成厌食、暴食等进食障碍。在“The Hungry Self”一书中,作者Kim Chernin提到,在多数家庭中都是母亲负责给孩子准备一日三餐,因此母亲对孩子的态度——漠不关心或过度控制——都会被孩子直接和食物联系起来。
对孩子来说,母亲的态度显然无法控制,但食物是可控因素,通过过度或过少摄入食物,孩子潜意识认为自己能够主观的改变和母亲的关系。久而久之,不良的饮食习惯会愈演愈烈,且伴随孩子成长进入成年。
作为一个从小在母亲的暴力和父亲的漠视中长大的女性,Geneen Roth在“When Food is Love”一书中解释说,异常的饮食行为对于缺爱的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无法掌控和父母的关系时,恶性地控制食物的摄入量能够给他们带来一种主导权和控制感,一种“生活仍在我掌控之下”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