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与黑》的作者是谁?
司汤达(本名:玛利·亨利·贝尔)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年)和《巴马修道院》(1839年)。
《红与黑》内容梗概
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红与黑》的作者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
《红与黑》并不是一部单纯的风俗小说,把视线局限在于连的与两位女性的感情纠葛之上无疑是没有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于连有着民主的思想和英雄主义的热情,但当他得到了拉莫尔公爵的赏识时,他却逐步向贵族势力妥协了。
因为,经历了一次次的反抗和妥协之后,于连终于发现自己的聪慧不足以支撑他天真的梦想,他不得不对现实低头。
《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实际上就是司汤达本人,通过于连这一形象,不但表达了作者童年被压抑的欲望,而且还体现了他一生屡受政治挫折的坎坷经历;通过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优美爱情抒发了他的恋母情结;通过于连壮烈的死,完成了他对死亡的好奇和体验。
《红与黑》的读后感
《红与黑》讲述了一个法国青年怎样去追求自己所定义的幸福的过程。主人公于连出身贫贱,却向往着高贵;鲁莽,却又有高深的谋虑;他有文化,有自己构筑起来的理想世界,但是却是不现实的。
种种矛盾,在他面对人生抉择时,有其痛苦的经历,但是他却始终以自我为中心,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他选错了一些道路,但是,在他所处的环境下,没有对错,只有成功与失败。
人生的无数抉择,让他痛苦,但是一旦选择了,他就坚持到底,他选择了有自尊地活着,也选择了有自尊地死去,面对死亡,他倘然处之,在他行刑之前,他说了一句“我一点也不缺乏勇气!”因为明了,所以无畏!
一切都是命运的作弄,他生既不逢时也不逢运,只能靠自己去反抗命运的不公。而一个人的力量如滴水汇入大海,根本翻不起大浪,所以他只有暗中积蓄能量,借助狂风,把自己推向人生的高潮,但是风起潮涌毕竟只是一时,当狂风消去时,一切都落幕了,唯有浩气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