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写作
展开全部
悠悠夏日,阵阵蝉鸣。饭后铺席而地,静谧之中沉沉睡去。忽而梦中惊醒,听街上熙熙攘攘。惊觉烈日已过,闹钟响多次而充耳不闻,不由懊悔虚度光阴。庆幸今日得闲,起床读书写字毫无约束。不想抓耳挠腮之后一字未出,遂查阅名家之言得写作之方,与你共鉴。
1. 老舍:给初学者的建议
写作就像游泳,不敢下水,就永远也学不会。
自己动了笔,再去读书或者报刊作品,就会明白一些写作的方法了。只有自己动过笔,才会更深入地了解别人的作品,学会一些窍门。
对于初学者而言,不宜抱着上来就想发表的态度,就像游泳运动员,不能才游两天就想参加国际赛事,自会期望与实际不符,打击不少信心。
初学者的第一步是把文字写通顺了,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无论是日记、信件还是随笔,随时随地去写,并且认真对待每一次写作练习。
当你把文字写得简洁生动,把内容表达清楚时,就可以尝试文学创作了。
但文学创作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如尚未写出优秀的文章,也不必懊恼,可从生活的点滴处入手。如今天描写一棵花,明天描写一个人,今天记述一段事,明天写一首诗,在不断写的过程中,充实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技巧。在创作之中,便可得心应手。
2. 周国平:无时无刻不在写作
好的作品必须有两样东西,一是好的内容,二是好的文字表达。这两样东西不是在写作时突然产生的,而是靠平时下功夫。即使有文思泉涌的时刻,也是以平时的工作为基础的。
写小说的人都有一个体会,就是故事情节可以虚构,细节却几乎是无法虚构的,他们来自平时的观察和积累。
灵感不是作家的特权,而是人的思维的一般特征,有些东西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永远消失。所以作家通常会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用于随时记录灵感和写作素材。对于写作者的我们来说,手机是一个更加便利的选择。
内容是依赖表达的,要想真正留住一个好的意思,就必须找到准确的表达,否则即使记录了下来,也是打了折扣的。所以要时刻锤炼文字。
无论写什么,包括信、日记、笔记,甚至一张便笺,下笔绝不马虎,不肯留下一行不休边幅的文字,如果你这么做,日久必会写出一手好文章。
3. 莫言:生活是创作之源
莫言说:我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以我的故乡真实存在过,或者听过其传说的人物改编的,基本源自于对人物原型的描写。
《红高粱》中着墨最多的“我奶奶”,由三个现实中的人物合成;《檀香刑》中的戏班班主孙炳,就是清末时期反抗德国人被抓,后被清政府处以酷刑的高密孙文;《生死疲劳》中的单干户蓝脸的原型是他的家乡一个坚持单干的农民,而他的爷爷也是重要原型之一。
他说:很多人物都有真实原型,因为就是他们给我提供了灵感,是他们的存在让我感到写作的时候如鱼得水。
无论多么有才华的作家,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生活来写作。我熟悉的环境是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让我写一位南方的或者城市里的人,我就感觉心里没底,非要写也写不好。别人也问我为什么写的都是狗啊、牛啊、猪啊,没有别的动物,我说因为我找不到别的动物的原型。如果让我写袋鼠、写熊猫,我估计无法下笔。
所以,如果你不是一个想象力极强的人,从生活开始写起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其次,作家要想持续不断地写作,就必须克服个人的好恶,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越是你不喜欢的人,越有可能成为你小说中的原型。这样的经验积累得越多,对人的认识才可能越全面、越深刻,写作才越有把握,写出来的人物才越有真实感和生命力。
我曾经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实际上我是一个观察人、研究人,包括观察我自己、研究我自己的人。只有理解了别人才能理解自己;当然,也只有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
写作就像参禅,行行有道。静修之,勤思之,笃行之, 不久便可悟其道,得其法。唯知行合一,方可行之致远。今日得名家之见,与君共勉。
1. 老舍:给初学者的建议
写作就像游泳,不敢下水,就永远也学不会。
自己动了笔,再去读书或者报刊作品,就会明白一些写作的方法了。只有自己动过笔,才会更深入地了解别人的作品,学会一些窍门。
对于初学者而言,不宜抱着上来就想发表的态度,就像游泳运动员,不能才游两天就想参加国际赛事,自会期望与实际不符,打击不少信心。
初学者的第一步是把文字写通顺了,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无论是日记、信件还是随笔,随时随地去写,并且认真对待每一次写作练习。
当你把文字写得简洁生动,把内容表达清楚时,就可以尝试文学创作了。
但文学创作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如尚未写出优秀的文章,也不必懊恼,可从生活的点滴处入手。如今天描写一棵花,明天描写一个人,今天记述一段事,明天写一首诗,在不断写的过程中,充实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技巧。在创作之中,便可得心应手。
2. 周国平:无时无刻不在写作
好的作品必须有两样东西,一是好的内容,二是好的文字表达。这两样东西不是在写作时突然产生的,而是靠平时下功夫。即使有文思泉涌的时刻,也是以平时的工作为基础的。
写小说的人都有一个体会,就是故事情节可以虚构,细节却几乎是无法虚构的,他们来自平时的观察和积累。
灵感不是作家的特权,而是人的思维的一般特征,有些东西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永远消失。所以作家通常会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用于随时记录灵感和写作素材。对于写作者的我们来说,手机是一个更加便利的选择。
内容是依赖表达的,要想真正留住一个好的意思,就必须找到准确的表达,否则即使记录了下来,也是打了折扣的。所以要时刻锤炼文字。
无论写什么,包括信、日记、笔记,甚至一张便笺,下笔绝不马虎,不肯留下一行不休边幅的文字,如果你这么做,日久必会写出一手好文章。
3. 莫言:生活是创作之源
莫言说:我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以我的故乡真实存在过,或者听过其传说的人物改编的,基本源自于对人物原型的描写。
《红高粱》中着墨最多的“我奶奶”,由三个现实中的人物合成;《檀香刑》中的戏班班主孙炳,就是清末时期反抗德国人被抓,后被清政府处以酷刑的高密孙文;《生死疲劳》中的单干户蓝脸的原型是他的家乡一个坚持单干的农民,而他的爷爷也是重要原型之一。
他说:很多人物都有真实原型,因为就是他们给我提供了灵感,是他们的存在让我感到写作的时候如鱼得水。
无论多么有才华的作家,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生活来写作。我熟悉的环境是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让我写一位南方的或者城市里的人,我就感觉心里没底,非要写也写不好。别人也问我为什么写的都是狗啊、牛啊、猪啊,没有别的动物,我说因为我找不到别的动物的原型。如果让我写袋鼠、写熊猫,我估计无法下笔。
所以,如果你不是一个想象力极强的人,从生活开始写起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其次,作家要想持续不断地写作,就必须克服个人的好恶,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越是你不喜欢的人,越有可能成为你小说中的原型。这样的经验积累得越多,对人的认识才可能越全面、越深刻,写作才越有把握,写出来的人物才越有真实感和生命力。
我曾经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实际上我是一个观察人、研究人,包括观察我自己、研究我自己的人。只有理解了别人才能理解自己;当然,也只有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
写作就像参禅,行行有道。静修之,勤思之,笃行之, 不久便可悟其道,得其法。唯知行合一,方可行之致远。今日得名家之见,与君共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