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太多真的会“死脑细胞”吗?

 我来答
舒适还明净的海鸥i
2022-07-15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3万
展开全部
  与大脑有关的无数谣言中,有一个“看起来很有理”的说法是“成年人脑细胞数目将不再增长,用多少就少多少。”

  真相是,脑细胞与其他身体细胞在新陈代谢上没有本质差别,都是终身生长变化的。

  对不爱锻炼身体的人来说,身体肌肉的力量在30岁以后就是逐年下降的。光研究他们的话,或许也可以得出“成年人的肌肉不可再生”的“看似正确”的结论。

  许多人也一生没有思考的习惯,所以大脑的整体规律是慢慢衰退的,与身体肌肉相似,通过深刻的思考,就算会导致一些脑细胞死亡,后面再生的数量与质量也会越来越好,即,人的大脑其实也是可以永葆青春的。

  有数据表明,虽然普通人的智力与创造力巅峰在30岁之前,但一些领域(如文学、哲学、科学等)的大家的智力与创造力巅峰则在65岁左右,这是“越思考越聪明”的重要证据。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哲学家整体上更长寿! 这说明高质量的思考不仅有健脑的功能,还可以从整体上保证身体的健康,可以算是性价比最高的养身之法了。

  比如,阿那克西曼德活了65岁;

  苏格拉底活了70岁(还是自己选择了死);

  柏拉图活到了80岁;

  而德谟克利特的寿命接近一百岁,不要说在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即便放到现代也称得上是高寿了。

  但有人可能会质疑: 你说的这些哲学家寿命确实高,但怎么能证明这是由于思考导致的结果呢?哲学家们普遍出身富裕,会不会是他们的生活条件好才导致的高寿? 今天的我们显然不可能把他们叫醒挨个调查,做心理分析,更不可能还原他们的生活。但通过与常人的对比,我认为思考养生这一解释完全是说得通的。

  我们知道,不同哲学家尽管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大相径庭,但他们的共性是: 认为生活中纷繁复杂的表象(感觉、欲望等)是没有本质性的。 由于本质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递,于是他们不停地说与写,纷纷对世界的那背后的本质提出不同的解释。而提出解释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思维对纷繁复杂的表象进行了 整理、归纳、组织、统一 。即便是认为万物流变、不觉得表象背后有什么本质的虚无主义者,也同样是在对真理提出一种解释,那就是: 一切事物背后的本质是虚无。虚无主义者亦在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思想,这本身就是超越感觉、单纯的动物性的欲望、各种各样的恐惧的一种卓越的努力。

  我们可以说,一切在努力提出自己思想的人,包括虚无主义者,都是人类思想领域的英雄。而 从来不思考,放任自己沉浸在五光十色的感官、感觉,欲望、恐惧之中的人,才是真正的虚无主义者,因为他们思想中的概念少之又少,以至于不能对世界的复杂表象进行着什么有力的组织,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当他们面对着看似充满偶然性的世界时,便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只有理性——积极的思考才能扬弃这种无处不在的恐惧。想象一下,一百多年前的清朝人面对火车、电线、铁路的那种惊恐,正是由于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现代科技的概念导致的。由此,我们可知,认为思想单纯可以使人长寿是完全错误的,那表面看起来是思虑过多造成的恶果(比如“聪明绝顶”),不如说是由于思虑的效率过低导致。 思想单纯又能长寿的唯一可能是,减少这个人接触世界的复杂程度,使他那单薄的理性和思维能力刚刚好能解释他所在的小世界就好了,但我想,应该没有人真的愿意以牺牲思维能力来换取单纯的长寿,因为这样做和植物毫无区别。

  恐惧会使人的精神陷入十分糟糕的状态,这是从诸多心理学实验中得到的道理。但有一种恐惧,却能够提升人的思维,那就是 绝对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这里所说的对死亡的恐惧,并不是说站在悬崖边——或其他危险处境下的那种强烈的情绪,这本身还是感性的东西,感性的东西都是一闪而过,不可能对人的精神生活起到持久的作用。 死亡恐惧指的是人意识到自身的必死性——不论做何种努力,最终都将死亡。 认识到这一点其实是十分不易的。有人喜欢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但这些都不是对死亡的正确认识,是在误解死亡,因为这些评价都是站在活人的视角上。对一个死掉的人来说,这些荣誉、评价都感受不到的,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人能立足于人的必死性,认识到只有死亡是绝对的、纯粹属于自己的, 他就会把注意力从那些身外之物(收入、婚姻、事业等)收回到自身上来,不会被那些具体的东西所挡住自己的眼睛、随波逐流,不会被他人所轻易绑架人生,就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全盘的规划、思考,把那些身外之物作自己生活的一个环节,而非外在的、异己的存在。 因此,这种绝对恐惧,有能力对一切具体的、世俗的恐惧(陷入贫穷、失恋)提供一种超越的契机,它“ 不允许特殊的有限的东西有其独立的存在,它们只有作为惟一者所建立的世界中的一个环节才有合法的存在…一切特殊的恐惧在这里都消失了,被否定了,它是从恐惧中的解放… ”(黑格尔《宗教哲学讲演》)。它(对死亡的恐惧)本身不是智慧,但却是智慧的开始。

  但中国人习惯于不谈死亡,回避死亡(未知生,焉知死),这导致了中国人难以用死亡恐惧去超越、扬弃那些具体的、零碎的恐惧。时刻陷入琐碎恐惧的人,是不可能有智慧的,也不可能诞生重估一切价值的勇气,而这种勇气在中国文化里同样得不到任何欣赏的。中国文化里并没有对那种违逆社会所预先设定好的生命意义(三纲五常)的行为有任何承认,这体现在它的极端地 反爱情 (自由人格的必然表现)、 反个性 (先入为主地对有个性的人进行恐吓)上。于是,对个性和爱情的污名化、与对死亡意识的污名化是一体的,因为他们的背后都是积极、自由地思考的表现。中国有大量谚语是在教人明哲保身,如“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但这种毫无理由的恐吓(“必摧之”),只会制造一个又一个毫无思想的木偶。 许多人从来没有想到,扼制思考、拼命地压制自己的个性,也是会折寿的,因为它无非是暗示了个人是十分软弱无力的,一切外在的恐惧都有能力否定自己。

  追求长寿是没有错的,但方法不是靠朋友圈式的养生法,最好的办法就是: 变得有个性、有勇气起来,做一个积极的思想者,只有思想可以战胜恐惧。

李慧敏,

2018.9.28,于缙云山

我是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师李慧敏。我相信每个人都潜在地拥有理性,都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上海凯百斯
2024-09-23 广告
作为凯百斯纳米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我们深知大肠杆菌细胞破碎的重要性。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如超声波破碎、高压破碎,以及化学法如使用表面活性剂破坏脂膜结构。此外,酶处理法也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特定酶如裂解酶来消化细胞壁。选择破碎方法...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上海凯百斯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