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在追求“诗意和远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向往诗和远方的愤世青年。
家在农村,四壁萧条,父母每个月就指望着我领两三千的月薪补贴家用,但是我最大的理想却是到各个地方去流浪。
我带着两三套廉价的衣服,背着一个过时老旧的双肩包,包里没有同龄人常用的发饰护肤品,甚至也没有几个大洋,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却有一双想看透人世的眼睛,真的就是一副矮矬穷的女屌丝模样。
我不想长大,活在过去排斥现代,又懒又装,涉猎广泛却又一无所专,不想承担责任,但又害怕在乡村的父母亲友给我压力。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六七年,这六七年的时间里,我为了诗和远方四处“流浪”,但又迫于生计经常在流浪途中从事一些非常低端的家政工作以赚取生活费用。
10年后,我的人生一无所获。
从身体健康、感情状况、职业前景、人际关系到个人幸福感,我都糟透了。我有时候也会用一些很鸡汤的理由安慰自己,比如“要活得洒脱,就要放弃一些东西”、“你跟那些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他们追求的是很世俗的东西,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是孤独的”来自我碰码卖安慰。
后来因为机缘,我结束了流浪漂泊的生活,回到了老家,在机场找了一份养的活自己的工作,然后找了个普通人结婚、生子,步入创业的轨道,很快买房买车。工作很轻松,所以偶尔爬爬山,看看父母,带带孩子一家人出去吃个饭,日子充满了烟火气和俗味,但心里却活得很自在笑逗,我不需要再惶惶于前路茫茫没有生活重心,也不再承受着对父母的愧疚,物质的宽裕也让我不用为了赚钱而委屈自己去给那些有钱人跪地搓地板。
现在慢慢想通了,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努力,要赚钱,要去承担责任,去学习、去成长、去折腾、去战斗。那些虚无缥缈的远景其实并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诗意,诗意的生活来自于勇敢地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表现出来的从容和愉悦,只有经受过生活的锤炼后还能清风明月的人,才有资格谈诗意人生。
在这里,澄清一下,并非我崇拜功利主义,实在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又异常残酷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不像那些发达国家的青年男女一样:用几年收入就能买一栋独栋别墅,汽车还没有自行车贵,毕业后会花一年时间环游世界,找老公找老婆不看物质只看精神,年迈的父母也不需要年轻人操心。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如果没有喊着金汤匙的显赫背景。生下来,就注定要去赚钱,去战斗,去打赢人生的每个战役,去实现每个阶段的每个功利目标。不管这是时代原罪,还是群体宿命,这就是我们应该要去做的事情。
和所有乌托邦式的设想一样,关于“诗和远方”的所有向往,最终都在中国变了味。它让很多缺乏判断力的年轻人,把想象中的艺术和真实的生活弄混淆了。
连假都不需要提前请,就要4小时之后逃离北上广;
平时不读书,却要把书扔到地铁上让别人读;
没钱没时间也要辞职去穷游;
最让人值得反思的是,媒体们热炒,看客们热捧,大家潜意识都是向往和赞同这种行为的。
辞职去环游世界,不比辞职整天打游戏来得高尚。
做一个整天琢磨着写小众影评的文艺青年,也不比整天刷朋友圈的微商小伙更高级。
十年前,新周刊的一篇《成功学是中国当代社会的毒瘤》,大肆批判世俗拜金的一元价值观,在当时振聋发聩。那时房价还没有这么贵,社会的竞争还没有这么激烈,生活的压力还没有这么大;十年后,我们仿佛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彻底的“反成功”,去归隐,去逃避,去远方。
它像一剂舒服却无用的迷幻药,注射下去的时候会暂时缓解你的焦虑感,当长期来讲,祸患无穷。软化年轻人的战斗意志,稀释年轻人的奋斗热情,模糊年轻人的关注焦点。
我见过非常多喜欢追求所谓“诗和远方”的意义,整天活在一种优越感中,到头来一模液事无成,虚度了青春却也一无所获。
我曾经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看到一个45岁的摇滚中年,他年轻的时候总是在四处流浪,四处卖艺,追求所谓摇滚梦想的意义,却放弃工作,忽略家庭,忽视责任,到头来妻离子散,一无所有,现在只能租住在简陋的工棚。
成年人的世界里,自由和远方不是全部,责任和担当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生活才会对你负责。
家在农村,四壁萧条,父母每个月就指望着我领两三千的月薪补贴家用,但是我最大的理想却是到各个地方去流浪。
我带着两三套廉价的衣服,背着一个过时老旧的双肩包,包里没有同龄人常用的发饰护肤品,甚至也没有几个大洋,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却有一双想看透人世的眼睛,真的就是一副矮矬穷的女屌丝模样。
我不想长大,活在过去排斥现代,又懒又装,涉猎广泛却又一无所专,不想承担责任,但又害怕在乡村的父母亲友给我压力。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六七年,这六七年的时间里,我为了诗和远方四处“流浪”,但又迫于生计经常在流浪途中从事一些非常低端的家政工作以赚取生活费用。
10年后,我的人生一无所获。
从身体健康、感情状况、职业前景、人际关系到个人幸福感,我都糟透了。我有时候也会用一些很鸡汤的理由安慰自己,比如“要活得洒脱,就要放弃一些东西”、“你跟那些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他们追求的是很世俗的东西,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是孤独的”来自我碰码卖安慰。
后来因为机缘,我结束了流浪漂泊的生活,回到了老家,在机场找了一份养的活自己的工作,然后找了个普通人结婚、生子,步入创业的轨道,很快买房买车。工作很轻松,所以偶尔爬爬山,看看父母,带带孩子一家人出去吃个饭,日子充满了烟火气和俗味,但心里却活得很自在笑逗,我不需要再惶惶于前路茫茫没有生活重心,也不再承受着对父母的愧疚,物质的宽裕也让我不用为了赚钱而委屈自己去给那些有钱人跪地搓地板。
现在慢慢想通了,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努力,要赚钱,要去承担责任,去学习、去成长、去折腾、去战斗。那些虚无缥缈的远景其实并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诗意,诗意的生活来自于勇敢地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表现出来的从容和愉悦,只有经受过生活的锤炼后还能清风明月的人,才有资格谈诗意人生。
在这里,澄清一下,并非我崇拜功利主义,实在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又异常残酷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不像那些发达国家的青年男女一样:用几年收入就能买一栋独栋别墅,汽车还没有自行车贵,毕业后会花一年时间环游世界,找老公找老婆不看物质只看精神,年迈的父母也不需要年轻人操心。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如果没有喊着金汤匙的显赫背景。生下来,就注定要去赚钱,去战斗,去打赢人生的每个战役,去实现每个阶段的每个功利目标。不管这是时代原罪,还是群体宿命,这就是我们应该要去做的事情。
和所有乌托邦式的设想一样,关于“诗和远方”的所有向往,最终都在中国变了味。它让很多缺乏判断力的年轻人,把想象中的艺术和真实的生活弄混淆了。
连假都不需要提前请,就要4小时之后逃离北上广;
平时不读书,却要把书扔到地铁上让别人读;
没钱没时间也要辞职去穷游;
最让人值得反思的是,媒体们热炒,看客们热捧,大家潜意识都是向往和赞同这种行为的。
辞职去环游世界,不比辞职整天打游戏来得高尚。
做一个整天琢磨着写小众影评的文艺青年,也不比整天刷朋友圈的微商小伙更高级。
十年前,新周刊的一篇《成功学是中国当代社会的毒瘤》,大肆批判世俗拜金的一元价值观,在当时振聋发聩。那时房价还没有这么贵,社会的竞争还没有这么激烈,生活的压力还没有这么大;十年后,我们仿佛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彻底的“反成功”,去归隐,去逃避,去远方。
它像一剂舒服却无用的迷幻药,注射下去的时候会暂时缓解你的焦虑感,当长期来讲,祸患无穷。软化年轻人的战斗意志,稀释年轻人的奋斗热情,模糊年轻人的关注焦点。
我见过非常多喜欢追求所谓“诗和远方”的意义,整天活在一种优越感中,到头来一模液事无成,虚度了青春却也一无所获。
我曾经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看到一个45岁的摇滚中年,他年轻的时候总是在四处流浪,四处卖艺,追求所谓摇滚梦想的意义,却放弃工作,忽略家庭,忽视责任,到头来妻离子散,一无所有,现在只能租住在简陋的工棚。
成年人的世界里,自由和远方不是全部,责任和担当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生活才会对你负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