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 我来答
户如乐9318
2022-07-05 · TA获得超过663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5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7万
展开全部

小学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成绩是用大量的题堆出来的,其实不然,要想提高数学成绩,我们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小学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应用题解答方法

   一、多看即多观察。

  “解答应用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教材在编排应用题时不急于求成,而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开始出现的是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苹果分为几堆?左边和右边各有几个?此外图上还画了什么?数错,不看问题是一年级学生解应用题中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效果会好得多。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应用题由三个部分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多读

  多读即反复读题,审题前必先通读题中文字,理解在图画应用题中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表层信息,而对于图文表格应用题及文字应用题则看不出所以然,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即使都认识,一年级孩子自制能力较差,注意力极容易无意识地分散,让学生看获取信息效果远不如读(文字)。对于理解这两类应用题,多读既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学生对结构的印象和题意的理解。

   三、多说

  教师应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要鼓励学生多说,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其实,数学就是找规律、找关系、形成表达式,这整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理解同一道题的意思,不要担心什么无意识的思维浪费时间,往往这种思维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再教学应用题时,主要是让学生多说条件和问题,多让学生创造性的“重复”某一题意,如仅“去掉”的意思,学生可以有“送去”、“拿掉”、“奖给”、“吃掉”、“藏起来”、“遮住”、“坏了”、“削好”等二十余个表达词语。此时,你一定会感觉到你的思维太呆板,太受拘束,太不具创造性。“三个臭皮匠”能“抵”几个“诸葛亮”呀!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印象最深刻的,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题意定会事半功倍。

   四、多想

  一年级应用题分为“求合起是多少”的加法应用题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减法应用题,让学生较透彻地理解并不难,只要教师细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为是“合并”还是“去掉”,为什么用加或减法计算便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此外,在解答第二册提问题、填条件、自编或改编应用题这些开放性题目时,应尽力激活学生的无意识思维,先理解给出的条件或问题的意思(熟悉具有现实意义的背景),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开放性的探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

   五、多动

  这里所提到的多动是指学生的动手操作,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他们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应借助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他们去看一看、摸一摸,并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想一想、议一议,把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第一册教材的编写特点“增加学生操作活动的内容,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写道:“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观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较容易的`理解所学的知识。”虽然它后面所提及的内容字面上与应用题关系不大,但我在教学求两种事物的总数和求其中一种事物的数量的应用题(特别是文字应用题)时,让学生边听题边操作边理解,或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效果很好。实际上这也是学生从解图画应用题向不借助任何实物独立完成文字应用题的一种很好的过渡方式,大大降低了今后教学应用题和学习应用题的难度。

   六、多练

  多练即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解应用题的训练。练习中,教师要注意照顾全体,辅差培优,这样既可稳定尖子生,又可提高中差等生。练习可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设计练习题时应恰当运用

  用口答、板演、书面练习和动手操作等多种练习相结合的形式,注意“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发挥每种练习的独特作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使练习收到实效。比如:既要设计一些选择、改编、补充条件或问题等基本形式的练习,又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如答案不唯一,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余条件、条件不够等。让他们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轻松与快乐。

   七、多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应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孩子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可以编一道这样的文字应用题:过春节了,爸爸买了一篮子又红又大的苹果共10个,给姥姥送去4个,还剩几个?这样似乎累赘,但很明显学生感觉到四个苹果是从篮子里拿出来的,拿出来即“去掉”,“去掉”就用减法,从10个里去掉4个,则用10减去4得6个。这比让学生说篮子外面和里面共有10个苹果,篮子外有4个,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让学生列式计算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教学“小明要写9个字,已经写了6个,还要写几个?”这一道应用题时,教师就画9个田字格,在6个格子中写6个字,指着剩下的空田字格问学生“还要写几个”。写一个字就相当于去掉了(手势)一个格(因为这个格子写过了就不能再写了),写6个字去掉了几个格?去掉用什么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快地理解了,还要写几个用减法,用总数减去已经写的个数。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至于怎样表述更有利于不同的学生理解,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及引导方式了。

  “七多”中无论哪一个“多”都不应单独长期使用,应该是交替使用,相辅相成的,也无论哪一个“多”都不能为“多”而多,都应“适可而止”,适度适量,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公式总结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7.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小学生应用题解答错误分析

  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当作一面镜子,认真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从中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缺陷,看出自己教学上的问题,找出教学上的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1、某村今年共收粮食24万吨,比去年增产20%,今年比去年增产几万吨粮食?

  错解:24×20% = 4.8(万吨)

  分析:例1要求的是今年比去年增产几万吨,去年总产量是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不能直接用乘法进行求解。

  因此我们可出示这样一道对比题让学生进行辨析:“某村去年共收粮食24万吨,今年比去年增产20%,今年比去年增产几万吨粮食?”

  学生通过分析,很快能看出对比题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可很快列式:24×20% = 4.8(万吨)。而例1应该先求出去年的总产量,再求出今年比去年增产的粮食总产量。这题的正确解法应该是:

  设设去年共收粮食x吨,则得:

  x×(1 + 20%) = 24

  解得:x = 20

  今年比去年增产粮食:24-20 = 4(万吨)

  或者:24-24÷(1 +20%)= 4(万吨)

  例2、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一半,两队合修要几天才能完成?

  错解:1÷( 1/12 +1/12 ×1/2 )=4(天)

  分析:由题知,甲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甲队的工作效率是1/12,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工作效率的一半,即乙队的工作效率只有1/12  的1/2,而学生对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两者的概念不清,误把工作效率的一半作为工作时间的一半来进行计算,因此形成错解。

  因此,我们教师可出示这样一道对比题:“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而乙队所用的时间是甲队的1/2,两队合修要几天才能完成?”

  学生通过观察,很快能求出这道比较题的答案:1÷ [1÷12+1÷(12×50%)]= 4(天)。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很快能正确地求出例4的答案:1÷( 1÷12 + 1÷12 ×1/2 )= 8(天)

  例3、某人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30页,如果再看4页,正好还剩下全书的一半没有看,间这本书共几页?

  错解:(36 + 4)÷(1-20%)×2 = 100(页)

  分析:由题知,看了二天,还余下全书的一半没有看,即第一和第二两天再加上4页也正好是全书的一半,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36页,应为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0%还多36页,而这两天看的页数再加上4页,才是全书的一半。

  因此,我们教师可用图示法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列式求解:(36+ 4)÷(1-1/2- 20%×2)= 400(页)。或者:(36 + 4)÷( 1/2 - 20%)= 400(页)。

  也可引导学生用份数进行求解:设全书为10份,第一天看了2份,第二天看了2份多36页,如果再多看4页,则还剩下5份,每份的页数则为:36 + 4 = 40(页)。因此可知全书的页数为:40×10 = 400(页)。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 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理解题意。看到一道应用题,要反复默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

   2. 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就是指题目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及所求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某班有男生27人,有女生22人,问该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其数量关系是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如果问,男生是女生的多少倍?则数量关系就是倍数比的关系。在应用题中,有的题数量关系简单,很容易弄清,有的题则数量关系复杂,这就需要对已知条件中所有的数量进行综合分析,只有弄清数量关系,才能找到解题途径。

   3. 列式解答

  依据分析得到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4. 验算并写出答案

  检验解答过程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与原题的题意是否相符,然后写出答案。

  检验的方法:

  (1)估算。看一看计算的结果是否合乎情理。应用题来自生产、生活实际,数据一般都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际不符,就要检查题目是不是做错了。

  (2)代入。把算出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按照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代入运算,检查所得的结果是否与原题已知条件相符。

  (3)另解。验算时,如果能采用另一种解法,可以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情况。如答案一致,就验证了解答正确。

  上面说的应用题的解答步骤是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一般的解题思考过程和计算过程。在实际解答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没有特别明确的要求,这几个步骤不必都写出来,只要正确地列出算式,求出结果,写出答案就可以了。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