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普通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一个写作群里,老师点评一位学友的文章,顺便指出作者是南方人。大家深感惊奇,老师说:“‘交警把摩托车牵走’这句话,北方人不会说这个‘牵’字的。”
果然。我看到这个‘牵’字时,以为是作者俏皮的用法,却没有想到南方人就是用这个字表示“拖”“拉”的意思。
方言用字往往会暴露一个人的来源,我对此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和同事吃饭,劝他吃某道菜时说:“这道菜,快‘叨’着吧。”这个同事马上指出:“老哥暴露身份啦!”我意识到,山东以外很少用“叨菜”这个说法表示夹菜。即使我用普通话说出来,也难以避免被人听出。
还有更绝的一次,一位上海的朋友,头一次见,一下子就给我精准定位:“是临沂人吧?”当时真是惊为天人。
儿时的语言、词汇会成为人一辈子的标签。即使硬变个腔调,也难以改变这种基因,所以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年吾乡推广普通话教学,有一位年纪较大的老师在教小朋友拼音时,闹出了一个经典笑话:“h—e—he喝,‘哈’水的喝。”在吾乡土语中,“喝水”是被念做“哈(ha)水”的。
离开家乡外地生活的人,除了词汇难以更改以外,还有就是腔调的问题。
山东、河南、河北数省,与北京离得比较近,所以即使不说普通话,语言还是比较接近的,说普通话,就是变变腔调而已。我上学时学校有个内部招待所,管理人员是个河南人,从来不说普通话,就一直坚持用家乡话跟我们对话,倒也不影响双方理解。
我是跟南方同学住在一宿舍的。给家里人打电话,南北方语言的差距就出来了。我用方言打电话,南方人基本能听懂;而舍友同学不仅是江西老表,还是客家人,给家里人打电话,简直是一片鸟语花香,疑似外国人。
不过,据语言学专家讲,南方人,特别是客家人,说的话才是真正的古代汉语言发音,所以研究古汉语的往往喜欢招南方的学生。话又说回来,南方人学习普通话也很难,正如人云:“不怕天不怕地,就怕老广讲官话。”
关于说普通话,我有两位亲人挺有意思。
一位表哥,他在东北上了三年大学,回家乡工作后就讲普通话,无论跟谁说话,都一以贯之。虽然有时觉得在一众老乡这里说普通话有点拿腔作势,而且连我们都听出这是不地道的普通话,有时搞得场面有些尴尬,但他一直坚持到如今。
另一个是我的妹妹。生在东北,十多岁才回山东。从小一口东北话,长大后反倒渐渐被土话同化了。我没有觉得她说话的变化,知道有一天她老公指出,为什么只有在跟我对话时,才说普通话(东北话),和老公说话时竟然用家乡话了;更成问题的是,和她对话时,我一直用家乡话,他老公却一直是普通话(东北话,因为他也是从东北长大的,口音一直到如今)。
我出门旅行时,到哪里都会特意坐坐当地的公交车,听听当地人用方言对话,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据说赵元任大师能学几十种方言,我连一种也学不来,但听听参差多样的语言,也是很有意思的。
我一开始到北京生活,在公共场所一不小心说句家乡话,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好像拉低了高大上的环境似的;听到别人说家乡话,也会特意看一下,觉得这人有点low。时间长了,当我和家人或家乡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倒是不在意了,家乡土语也是随口就来,搞得普通话不地道了。但又有谁在意呢?
【无戒90天训练营第二期】
果然。我看到这个‘牵’字时,以为是作者俏皮的用法,却没有想到南方人就是用这个字表示“拖”“拉”的意思。
方言用字往往会暴露一个人的来源,我对此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和同事吃饭,劝他吃某道菜时说:“这道菜,快‘叨’着吧。”这个同事马上指出:“老哥暴露身份啦!”我意识到,山东以外很少用“叨菜”这个说法表示夹菜。即使我用普通话说出来,也难以避免被人听出。
还有更绝的一次,一位上海的朋友,头一次见,一下子就给我精准定位:“是临沂人吧?”当时真是惊为天人。
儿时的语言、词汇会成为人一辈子的标签。即使硬变个腔调,也难以改变这种基因,所以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年吾乡推广普通话教学,有一位年纪较大的老师在教小朋友拼音时,闹出了一个经典笑话:“h—e—he喝,‘哈’水的喝。”在吾乡土语中,“喝水”是被念做“哈(ha)水”的。
离开家乡外地生活的人,除了词汇难以更改以外,还有就是腔调的问题。
山东、河南、河北数省,与北京离得比较近,所以即使不说普通话,语言还是比较接近的,说普通话,就是变变腔调而已。我上学时学校有个内部招待所,管理人员是个河南人,从来不说普通话,就一直坚持用家乡话跟我们对话,倒也不影响双方理解。
我是跟南方同学住在一宿舍的。给家里人打电话,南北方语言的差距就出来了。我用方言打电话,南方人基本能听懂;而舍友同学不仅是江西老表,还是客家人,给家里人打电话,简直是一片鸟语花香,疑似外国人。
不过,据语言学专家讲,南方人,特别是客家人,说的话才是真正的古代汉语言发音,所以研究古汉语的往往喜欢招南方的学生。话又说回来,南方人学习普通话也很难,正如人云:“不怕天不怕地,就怕老广讲官话。”
关于说普通话,我有两位亲人挺有意思。
一位表哥,他在东北上了三年大学,回家乡工作后就讲普通话,无论跟谁说话,都一以贯之。虽然有时觉得在一众老乡这里说普通话有点拿腔作势,而且连我们都听出这是不地道的普通话,有时搞得场面有些尴尬,但他一直坚持到如今。
另一个是我的妹妹。生在东北,十多岁才回山东。从小一口东北话,长大后反倒渐渐被土话同化了。我没有觉得她说话的变化,知道有一天她老公指出,为什么只有在跟我对话时,才说普通话(东北话),和老公说话时竟然用家乡话了;更成问题的是,和她对话时,我一直用家乡话,他老公却一直是普通话(东北话,因为他也是从东北长大的,口音一直到如今)。
我出门旅行时,到哪里都会特意坐坐当地的公交车,听听当地人用方言对话,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据说赵元任大师能学几十种方言,我连一种也学不来,但听听参差多样的语言,也是很有意思的。
我一开始到北京生活,在公共场所一不小心说句家乡话,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好像拉低了高大上的环境似的;听到别人说家乡话,也会特意看一下,觉得这人有点low。时间长了,当我和家人或家乡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倒是不在意了,家乡土语也是随口就来,搞得普通话不地道了。但又有谁在意呢?
【无戒90天训练营第二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