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亲得了绝症想要放弃治疗怎么办?
展开全部
洪晃最近在一档节目《生死圆桌》中,提到了她爸妈完全不同的离世状态。
洪晃的妈妈在经历了痛苦的插管治疗后,跟洪晃表示,“妞子,我不想再坚持了”,于是他们共同放弃插管治疗,选择安详地离去。
而洪晃的爸爸在生病的后期,由于行动不便,无法做主,只能由他的现任妻子决定继续坚持治疗,在一年后离世。而洪晃觉得,这段治疗只能给父亲带来痛苦。
死虽然看着是自己的事儿,但却因为有人牵挂却变得无法自主。但是反过来想,只要有一丝延续生命的希望,主动放弃治疗,实在不是我们能够轻易下的决定。
如果至亲患上绝症,因为觉得治疗痛苦想要放弃,我们应该支持吗?
其实,关于生死这个问题,中国人普遍都是站在主观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客观的、认真的、全面的去对待这个问题,特别是患了绝症这种情况。当然,这确实也是跟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教育和国情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绝症面前,有很多人的第一主观认知就是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绝望,但还有一部分人的主观认知是沉重的压力和高昂的医药费,而面对这种情况,他们会更清醒的认识到此刻生命唯一的救命稻草——医药费,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家庭能不能承担的起。
换句话说,就是继续治疗,还是放弃治疗。而选择的结果无非是出于三种情况的考虑:第一种就是最直接的——金钱,第二种是对生命的认知——希望,第三种就是对家庭的承担——责任。
金钱的因素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有没有钱决定了你有没有希望和你能否承担的起责任,但同时,如果真的为了希望和责任,可能更多的人也会选择负债累累。
那接下来就主要说一下当大部分人遇到绝症的时候的一个关于金钱、希望和责任的选择。
如果你也曾遇到过绝症的家庭,你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对年幼的孩子,即使家庭很贫穷,父母也会基本上选择继续治疗,因为孩子就是希望和动力;而面对爱人,似乎大部分家庭最后都只是在尽一份该尽的责任;而面对年迈的父母,失去了希望,或者说在金钱跟希望的选择之下,可能会因为仅有的一点责任,选择在治疗之后放弃治疗。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事了,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生病并不是最沉重的打击,而面对生病才是最难让人接受的,因为选择治疗,就意味着有可能要倾家荡产,也有可能会失去希望;如果选择放弃治疗,则更多的就是带来精神上的不安和良心的谴责。
所以,从主观的角度来说的话,大部分故事中的亲属都会根据这三个因素去选择该不该继续治疗,往往每个故事人物都是带着主观的意识去决策,很少考虑到当事人本身的想法,或者说故事中每一个人放下主观的判断,去客观的尊重当事人的看法。
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有一个8岁的小男孩因为患了白血病,因为在化疗的过程中太过于痛苦,所以声称自己不想再化疗了,但是他的父母毅然决然的将孩子的痛苦建立在自己的希望之上,一直坚持给孩子做化疗,但是结果就是孩子全身插满了管子在化疗的过程中痛苦离去。
在这个案例当中,孩子明显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但是父母并没有客观的去考虑孩子的感受,也或许是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实在是太过于强烈,所以才没有遵从孩子的意愿。但对于一个患者来说,他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父母虽然能看得到,但是并不能体验的到,所以只是一味地认为有希望,让他不断化疗,到最后双方的唯一意愿都没有实现。
很多人说8岁的孩子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如果父母真的听了孩子的话放弃化疗的话可能真的就一点点希望都没了。但是,孩子作为患者,他亲身体验着所有的痛苦,他是可以做出最好的判断的。而我们口中的希望,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虚幻的东西,我们正常人遇到一点挫折都在不断地用希望麻痹自己,可事实上又有几个人能真的等到希望。
如果最初没有希望,也许就不会有更大的失望。
事实上,如果在面对死亡这件事上,能更理性的去遵循当事人的意见,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放下心中沉重的包袱,不管结局是好是坏,也是随了患者的心愿,而这个其实就说到了临终关怀这件事。
国内虽然对临终关怀了解的人不少,但是你会发现真正能让临终关怀的人却很少,因为大部分人还是不希望放弃,总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去拯救一个生命。
或许,在战争中用无数英雄的生命获取胜利的我们,从根上就学会了生命的伟大,不到最后一秒决不放弃。但是,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如果患者想要以和平的方式跟这个世界告别,而不是满身插着管子继续跟现实作战,那我们应该要尊重患者的选择,并以”伟大“让他们”体面“的离开。
最后,我只想说:如果至亲真的得了绝症想要放弃治疗,我们作为亲属一定要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给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利,因为对于你来说,你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次选择,但是他,可能是最后一次。
洪晃的妈妈在经历了痛苦的插管治疗后,跟洪晃表示,“妞子,我不想再坚持了”,于是他们共同放弃插管治疗,选择安详地离去。
而洪晃的爸爸在生病的后期,由于行动不便,无法做主,只能由他的现任妻子决定继续坚持治疗,在一年后离世。而洪晃觉得,这段治疗只能给父亲带来痛苦。
死虽然看着是自己的事儿,但却因为有人牵挂却变得无法自主。但是反过来想,只要有一丝延续生命的希望,主动放弃治疗,实在不是我们能够轻易下的决定。
如果至亲患上绝症,因为觉得治疗痛苦想要放弃,我们应该支持吗?
其实,关于生死这个问题,中国人普遍都是站在主观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客观的、认真的、全面的去对待这个问题,特别是患了绝症这种情况。当然,这确实也是跟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教育和国情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绝症面前,有很多人的第一主观认知就是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绝望,但还有一部分人的主观认知是沉重的压力和高昂的医药费,而面对这种情况,他们会更清醒的认识到此刻生命唯一的救命稻草——医药费,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家庭能不能承担的起。
换句话说,就是继续治疗,还是放弃治疗。而选择的结果无非是出于三种情况的考虑:第一种就是最直接的——金钱,第二种是对生命的认知——希望,第三种就是对家庭的承担——责任。
金钱的因素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有没有钱决定了你有没有希望和你能否承担的起责任,但同时,如果真的为了希望和责任,可能更多的人也会选择负债累累。
那接下来就主要说一下当大部分人遇到绝症的时候的一个关于金钱、希望和责任的选择。
如果你也曾遇到过绝症的家庭,你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对年幼的孩子,即使家庭很贫穷,父母也会基本上选择继续治疗,因为孩子就是希望和动力;而面对爱人,似乎大部分家庭最后都只是在尽一份该尽的责任;而面对年迈的父母,失去了希望,或者说在金钱跟希望的选择之下,可能会因为仅有的一点责任,选择在治疗之后放弃治疗。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事了,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生病并不是最沉重的打击,而面对生病才是最难让人接受的,因为选择治疗,就意味着有可能要倾家荡产,也有可能会失去希望;如果选择放弃治疗,则更多的就是带来精神上的不安和良心的谴责。
所以,从主观的角度来说的话,大部分故事中的亲属都会根据这三个因素去选择该不该继续治疗,往往每个故事人物都是带着主观的意识去决策,很少考虑到当事人本身的想法,或者说故事中每一个人放下主观的判断,去客观的尊重当事人的看法。
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有一个8岁的小男孩因为患了白血病,因为在化疗的过程中太过于痛苦,所以声称自己不想再化疗了,但是他的父母毅然决然的将孩子的痛苦建立在自己的希望之上,一直坚持给孩子做化疗,但是结果就是孩子全身插满了管子在化疗的过程中痛苦离去。
在这个案例当中,孩子明显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但是父母并没有客观的去考虑孩子的感受,也或许是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实在是太过于强烈,所以才没有遵从孩子的意愿。但对于一个患者来说,他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父母虽然能看得到,但是并不能体验的到,所以只是一味地认为有希望,让他不断化疗,到最后双方的唯一意愿都没有实现。
很多人说8岁的孩子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如果父母真的听了孩子的话放弃化疗的话可能真的就一点点希望都没了。但是,孩子作为患者,他亲身体验着所有的痛苦,他是可以做出最好的判断的。而我们口中的希望,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虚幻的东西,我们正常人遇到一点挫折都在不断地用希望麻痹自己,可事实上又有几个人能真的等到希望。
如果最初没有希望,也许就不会有更大的失望。
事实上,如果在面对死亡这件事上,能更理性的去遵循当事人的意见,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放下心中沉重的包袱,不管结局是好是坏,也是随了患者的心愿,而这个其实就说到了临终关怀这件事。
国内虽然对临终关怀了解的人不少,但是你会发现真正能让临终关怀的人却很少,因为大部分人还是不希望放弃,总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去拯救一个生命。
或许,在战争中用无数英雄的生命获取胜利的我们,从根上就学会了生命的伟大,不到最后一秒决不放弃。但是,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如果患者想要以和平的方式跟这个世界告别,而不是满身插着管子继续跟现实作战,那我们应该要尊重患者的选择,并以”伟大“让他们”体面“的离开。
最后,我只想说:如果至亲真的得了绝症想要放弃治疗,我们作为亲属一定要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给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利,因为对于你来说,你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次选择,但是他,可能是最后一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舒尔佳奥利司他
2019-11-08 广告
2019-11-08 广告
奥利司他是长效的特异性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能阻止甘油三酯水解为可吸收的游离脂肪酸和单酰基甘油,使其不被吸收,从而减少热量摄入,控制体重。奥利司他胶囊在我国作为非处方药管理,对肥胖或体重超重的患者的治疗有效果。推荐舒尔佳奥利司他减肥胶囊,此款...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舒尔佳奥利司他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