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下)
展开全部
然而,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当时还是有些人提出了“儒者无用”的质疑。荀子则在《荀子·大略》智慧地回应:
虞舜、孝己,孝而亲不爱;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颜渊,知而穷于世。劫迫于暴国而无所辟之,则崇其善,扬其美,言其所长,而不称其所短也。
荀子说,虞舜、孝己,孝顺父母而父母不爱他们;比干、子胥,忠于君主而君主不任用他们;孔子、颜渊,明智通达而在社会上穷困窘迫。被迫生活在暴君统治的国家中而又没有办法避开这种处境,那就应该崇尚他的善行,宣扬他的美德,称道他的长处,而不宣扬他的短处。
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困境,荀子在《王霸》也曾专门评价:
有言:仲尼无置锥之地,诚义乎志意,加义身行,箸之言语,济之日,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今亦以天下之显诸侯,诚义志意,加义乎法则度量,箸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使袭然终始犹一也。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之间也,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
孔子没有立锥之地,但他真诚地把道义贯彻到思想中,落实在立身行事上,表白在言语中,到成功的时候,他就显扬于天下,名声流传到后代。现在如果也让天下那些显赫的诸侯真诚地把道义贯彻到自己的思想中,落实到法律制度上,体现在政务中,又用提拔、废黜、处死、赦免等手段来反复强调它,使它连续不断地始终如一。像这样,那么他的名声传扬于天地之间,难道不像日月雷霆那样了么?
当孔子在楚国遇到三位隐士,嘲笑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的政治理想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实现,他还到处跑来跑去,纯粹是浪费生命。孔子坚定地回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君子出来做事,是因为责任;至于理想无法实现,但仍然具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孔子进一步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纵然理想不能实现,就坐船到海上漂流。表达其志向、坚定的意志和问心无愧的坦荡。
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鲁国权贵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鲁哀公最终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喟叹:“莫知我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史记·孔子世家》)然孔子无怨无悔。从此,放下仕途,将精力全部用于教育事业与文献整理。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晚年好《易》,以至“韦编三绝”,手不释卷,把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多次。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孔子晚年生活依然体现着其坚定的人生方向,孟子与荀子也沿着其路线前行,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子“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孔子从事教育四十多年,门生众多。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三千人,其中才华出众、品德优良者七十二人。孔子的学生多数来自鲁国、卫国、齐国、秦国、陈国、宋国、晋国、楚国、吴国、蔡国、燕国等,遍布当时的许多个诸侯国。
孔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被后世称为“素王”,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根基,且流芳千古。
(一叶/20210331)
虞舜、孝己,孝而亲不爱;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颜渊,知而穷于世。劫迫于暴国而无所辟之,则崇其善,扬其美,言其所长,而不称其所短也。
荀子说,虞舜、孝己,孝顺父母而父母不爱他们;比干、子胥,忠于君主而君主不任用他们;孔子、颜渊,明智通达而在社会上穷困窘迫。被迫生活在暴君统治的国家中而又没有办法避开这种处境,那就应该崇尚他的善行,宣扬他的美德,称道他的长处,而不宣扬他的短处。
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困境,荀子在《王霸》也曾专门评价:
有言:仲尼无置锥之地,诚义乎志意,加义身行,箸之言语,济之日,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今亦以天下之显诸侯,诚义志意,加义乎法则度量,箸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使袭然终始犹一也。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之间也,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
孔子没有立锥之地,但他真诚地把道义贯彻到思想中,落实在立身行事上,表白在言语中,到成功的时候,他就显扬于天下,名声流传到后代。现在如果也让天下那些显赫的诸侯真诚地把道义贯彻到自己的思想中,落实到法律制度上,体现在政务中,又用提拔、废黜、处死、赦免等手段来反复强调它,使它连续不断地始终如一。像这样,那么他的名声传扬于天地之间,难道不像日月雷霆那样了么?
当孔子在楚国遇到三位隐士,嘲笑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的政治理想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实现,他还到处跑来跑去,纯粹是浪费生命。孔子坚定地回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君子出来做事,是因为责任;至于理想无法实现,但仍然具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孔子进一步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纵然理想不能实现,就坐船到海上漂流。表达其志向、坚定的意志和问心无愧的坦荡。
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鲁国权贵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鲁哀公最终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喟叹:“莫知我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史记·孔子世家》)然孔子无怨无悔。从此,放下仕途,将精力全部用于教育事业与文献整理。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晚年好《易》,以至“韦编三绝”,手不释卷,把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多次。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孔子晚年生活依然体现着其坚定的人生方向,孟子与荀子也沿着其路线前行,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子“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孔子从事教育四十多年,门生众多。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三千人,其中才华出众、品德优良者七十二人。孔子的学生多数来自鲁国、卫国、齐国、秦国、陈国、宋国、晋国、楚国、吴国、蔡国、燕国等,遍布当时的许多个诸侯国。
孔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被后世称为“素王”,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根基,且流芳千古。
(一叶/20210331)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