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有哪些显著特点?
2.不擅长讲价
3.比较随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消费市场供给极大丰富,大学生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其消费相应地体现出一些鲜明偏好。
智能化消费。当前,大学生普遍青睐时尚化、智能化、高端化消费产品,已跻身高科技产品上市后最早购买的群体。智能手机、声控护眼仪、无线蓝牙音箱、颈椎按摩器、语音控制家居灯等智能产品受其普遍喜爱,新科技、新产品带来的生活品质是其购买诱因。
电商化消费。大学生是网络电商消费主力之一,在“双11”“双12”等时间节点,大学生消费支出占较大份额,支付宝、APP、微商、网红直播带货等线上支付成为大学生生活常态。
潮流化消费。“网红打卡”“研学旅行”是大学生文旅消费的主要方式,他们通过抖音、快手等了解网红城市、小镇名吃,进而旅游“打卡”;《三毛流浪记》《故宫六百年》等书籍在直播平台“云首发”吸引众多大学生粉丝;《长安十二时辰》等“潮剧”吸引大量大学生线上付费观看。
社交化消费。大学生是校园周边“小微经济”集聚发展的主要驱动。名目繁多的“同学生日会”“考研保研聚餐”及日常聚餐活动,吸引大量餐饮店铺在校园周边集聚。随着网络社交文化平台迭代更新,大学生社交化消费的形式日趋多元,文娱、游艺等热度上升。
2、实惠仍是大学生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在流行与实用之间,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是实用。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适中”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类似的特征在促销方式的选择上也有体现,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三种促销方式是:打折、派送和赠送小礼物。
3、情感消费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同学、朋友、师生的交往,谈恋爱,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支持。目前,大学生每学期用于娱乐、交际、影视的平均费用约为144元,给同学朋友送礼的支出为98元。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即便有可能面临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也愿意借款以应对他们认为必要的情感消费。
消费行为的个性化及从众性大学校园里20岁左右的青年占绝大多数,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普遍追求独特、新奇、时髦的产品。
他们希望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的成长和成熟;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表示自己青春的活力。
“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某种商品的第三大因素。群体是具有某些共同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群体通过群体规范、群体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群体引力下形成的从众心理和行为容易导致“消费潮汐现象”。其根源在于大学生高度一致的群体认同感,加上集体生活与通信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中信息的传递有着高度集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