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新生:大学应该如何读
一年一度的高考过后,眼看迎来了大学新生的开学季,很多同学怀着人生的憧憬,怯生生迈入了久仰却陌生的校园,紧随其后的,就是离开父母和中学老师时时管教后真正的独立生活。有鉴于此,我愿意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想和经验,供那些即将开启大学生活的同学们参考。
一
“大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在“杰人观察”看来,大学的本质就是人生的再起航。如果把大学前的人生,比喻成育秧棚里的阶段,那么到了大学,人生就算是从秧床移植到大自然中,真正开始自我修炼、自我汲取、自我成长、自我调节的独立阶段。
很多同学,在大一阶段很不适应,主要是因为突然离开了父母和老师的无缝监管,突然觉得世界豁然开朗却又方向不明。
这个感觉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大学里,老师除了给你上课,再也不会像你中学时代那样无微不至地监管和关心了,在大学老师的眼里,你已经是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
但问题是,很多同学从紧缚状态突然跌入高度自由空间,确实非常不适应。因此,作为大学新生,首先需要学会的,就是用计划来充实无穷的自由空间,这里的计划,包括学习计划,也包括生活计划、实践计划和其它计划。
很多大一新生,习惯于单纯地用高中阶段的紧张复习精神来填充大学的全部时光,但多数人会发现这个方式最终半途而废,为啥?因为这不是大学的全部。
“杰人观察”给同学们的建议是,入学之后,首先需要知道,除了课堂,还会有很多东西可以填充自己的生活与时间。听听讲座、看看博物馆、参加一两个确实感兴趣的学生社团、开始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这些都是必须的而且是有益的。
同学们需要知道的是,大学不可能教会你今后人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但是,却能锻炼你不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这种不断学习,包括书本知识学习,更包括实践的历练。
二
“大学应该怎么读?”这对于很多大一同学来说,真的是很迷惘的问题,就此,我想分五个方面来说。
第一 大学第一学年,切忌选课太多,要留下适度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被绑久了的翅膀去舒展舒展。从大一开始,除了上完选课,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三个习惯——到图书馆自习的习惯、就课程中某个方面的问题刨根究底的习惯、听讲座的'习惯。
第二 大学的课程,切忌全凭兴趣而厚此薄彼,包括政治、哲学、英语、大学语文、法律基础等公共课在内,其实都有它的价值。比如政治课,就算你不认同其中的理念,但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培养思辨能力、找准未来批评目标的历练课程;再比如大学语文,其实和高中语文有很多重叠但也有很多不一样,大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对文字的感觉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对于将来做好研究写好论文打好人文基础很有好处;又比如法律基础,只有今后到了实践中,才知道法律的重要,如果不懂法律,就会缺乏对规则的敬畏;至于英语,就不用说了,未来的考研、出国、职场竞争乃至知识汲取,都离不开英语的超强能力。
就此问题,我想特别多说几句:同学们一定要相信,大学的每门课程,都是高校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后科学设置好的有机构成,不管任何的偏科,其实都是不好的。学生要真正做好平衡上进,才会在将来找到更好的发展动力。
第三 图书馆是大学生最应该停留的地方,但现在图书馆对于大学生的功能异化成了“自习室”,这是很可悲的事情。因为图书馆真正的功能,就是供学生在其中查阅资料、阅读经典、深度理解知识。
提到阅读经典,有必要多说两句。长期以来,中国大学生习惯于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其实,教科书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水平又最没水平的书籍。说它有水平,是它能带领一个人走入相关学科的大门,引领你懂得这门知识基础的架构和概念;但说它最没水平,是因为这些书往往都是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读完一本教科书,上完一门课,就是懂得了一些皮毛,而真正要理解透,就需要就其中的某个问题去图书馆查找细读专门著作,把一个问题弄懂弄透。
“杰人观察”注意到,其实到了大学一毕业,很多学生最后悔的、最遗憾的,就是对学校图书馆的应用太少。希望大一的同学们从第一学年开始,就真正去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第四 学校的学术讲座,尤其是名校的学术讲座,应该成为大学生最热捧的场所。一个大学新生到了某个城市,就算是自己的学校不怎么出名,那么这个城市通常也会有其它高校,这些高校的讲座,经常会请来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相关领域学者,给大家讲解最前沿的动态和最鲜活的思想。
如果同学们能够及时了解各高校的学术讲座信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听讲座,你会觉得越听越上瘾。久而久之,你就能对相关领域的全球动态和最深入之处掌握更多,也就自然有了高人一筹的感觉。
当然,听讲座要有选择,切忌什么讲座都去听。比如现在有些高校,也会请一些无聊的人去讲诸如“成功学”之类的伪命题,千万不要去为这些东西浪费时间,而要真正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选择讲座去听。
第五 作为大学生,要勇于和善于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回答老师的问题。对于大学老师来说,虽然平时没太多时间和学生互动,但在课堂上,特别渴望和欣赏那些积极答问和提问的学生出现。
事实上,一个学生要真正能做到积极答问和提问,就必然要提前预习,把相关的教科书内容预先浏览并提炼出疑问。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的放矢提问或者自信地答问。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会让一个人在学习中终生受益。
三
“大学生活可以怎样?”这看起来是个很傻的问题,其实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大学生活,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也可以是苦行僧式的,但不管怎样,大学生活最不能缺乏的,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大学里,每个同学不一定要保持成绩排名前列,但必须要让自己不缺失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每个同学不一定要凡事顺利,但必须要有对未来的自信和解决问题的希望。
大学生活,也要注意作息的规律,很多大学生常年熬夜,或读书,或看电影,或玩游戏。殊不知,不规律作息,是对生命的糟践和浪费。现在年轻,不能感受到熬夜的害处,等到能感受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同学们要知道,父母生下自己并养大到今天,很不容易,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孩子能够平安健康。所以,在离开父母的日子里,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注意有规律的作息,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和报恩。
大学生活,不仅包括学习和吃穿住行,也包括感情生活。大学生到了18岁,情窦初开或者谈恋爱很正常,但切忌为了随大流或面子而谈恋爱。
一场真正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应该是教会双方学会如何尊重人、如何对他人负责、如何培养更多对未来希望的情感冶炼过程。如果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就会走入感情的死胡同或者阴晦的天空。
大学生还要知道,作为一个成年人,适当参加学生活动,也是生活的必需,但是,切忌各种协会都参加,那样会搞得自己很累。
大学生必须懂得,当学生干部并非必选项,官本位思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但千万不要以为学生干部也是“当官”。不必用社会庸俗心态去追求当学生干部,而是要顺其自然。如果某天你觉得自己有兴趣、有能力、有时间去为同学们服务,那么就可以去当学生干部了,否则,还不如好好呆着读书。
大学生活,还包括假期的旅行。虽说“走万里路读万卷书”,但实际上,旅行也不能太多太滥。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地方,有计划地去走走。到一个地方,切忌只为了拍照留念,要学会在旅行前搜索资料,了解那里的历史、人文、地理、气象和各种特别的地方,然后有的放矢让自己去发现和发掘。
在“杰人观察”看来,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仁者爱人”之习惯。每个城市,都有一些可以做义工的地方,比如图书馆、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服务场所,可以考虑一个学期去做一两次义工,真正理解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再不济,我们在火车站候车时,注意观察那些躺在地上的民工,或者拖儿带女的母亲,深切体会到人民生活的艰难,这个很重要。
四
“如何开启人生梦想?”对于大学新生而言,梦想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启,并向着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方向发展,但不管怎样,我觉得所有的梦想,都应该植根于人性和人权。
这里所说的人性,包括追求公平之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大学,很多同学会面临很多诱惑与迷惑,比如,在大学,有人会鼓动部分同学去充当“告密者”,对此,每个同学都要警惕,因为这个世界上,任何告密都是违反人性的,也没有好结果。一个告密者的人格,必然是猥琐的。
再比如,我们要学会每天看看新闻,特别是要在市场化媒体中和网络媒体中去看到各种不同面貌的新闻,并由此去深入思考,探寻真相,学会质疑。
对于很多中国孩子来说,他们深受传统文化教育,内心认同于“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和不择手段竞争的习惯,实际上,这是很不符合现代文明准则的。当代文明的基本标准,就是鼓励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同时,也要避免“官本位思想”,同学们须知,做好一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其实就是人生最大价值的实现。
不管怎样,梦想是每个大学新生最激动人心的思绪,在新生活大幕开启之际,祝福每个同学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准确的发挥,在新的人生舞台中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