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伤寒论》方之理中汤
- 4.1 理中汤的别名
- 4.2 处方
- 4.3 制法
- 4.4 功能主治
- 4.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4.6 备注
- 4.7 出处
-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方之理中汤
- 5.1 处方
- 5.2 功能主治
- 5.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5.4 出处
- 6 《普济方》卷三五五方之理中汤
- 6.1 处方
- 6.2 制法
- 6.3 功能主治
- 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6.5 出处
- 7 《幼幼集成》卷五方之理中汤
- 7.1 处方
- 7.2 功能主治
- 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7.4 出处
- 8 《医学心悟》卷六方之理中汤
- 8.1 处方
- 8.2 功能主治
- 8.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8.4 出处
- 9 《普济方》卷四○四方之理中汤
- 9.1 处方
- 9.2 制法
- 9.3 功能主治
- 9.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9.5 出处
-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汤
- 10.1 处方
- 10.2 制法
- 10.3 功能主治
- 1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10.5 出处
- 11 《广嗣纪要》卷十二方之理中汤
- 11.1 处方
- 11.2 功能主治
- 11.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11.4 出处
- 12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 12.1 处方
- 12.2 制法
- 12.3 功能主治
- 1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12.5 出处
- 13 《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之理中汤
- 13.1 方名
- 13.2 组成
- 13.3 功效与主治
- 1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13.5 加减法
- 13.6 制备方法
- 13.7 附注
- 14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 14.1 处方
- 14.2 功能主治
- 14.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14.4 加减法
- 14.5 出处
- 15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 15.1 处方
- 15.2 制法
- 15.3 功能主治
- 1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15.5 出处
- 16 《点点经》卷一方之理中汤
- 16.1 处方
- 16.2 功能主治
- 16.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16.4 出处
- 1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 17.1 处方
- 17.2 功能主治
- 1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17.4 出处
- 18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理中汤
- 18.1 处方
- 18.2 功能主治
- 18.3 出处
- 19 《活人方》卷三方之理中汤
- 19.1 处方
- 19.2 功能主治
- 19.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19.4 出处
- 20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理中汤
- 20.1 方名
- 20.2 组成
- 20.3 主治
- 2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20.5 各家论述
- 21 《叶氏女科》卷一方之理中汤
- 21.1 方名
- 21.2 组成
- 21.3 主治
- 21.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22 《普济方》卷三七一方之理中汤
- 22.1 方名
- 22.2 组成
- 22.3 主治
- 2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22.5 加减
- 22.6 制备方法
- 23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理中汤
- 23.1 方名
- 23.2 组成
- 23.3 主治
- 2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24 《痘疹一贯》卷二方之理中汤
- 24.1 方名
- 24.2 组成
- 24.3 主治
- 24.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25 《痘疹全书》卷上方之理中汤
- 25.1 方名
- 25.2 组成
- 25.3 主治
- 2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26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理中汤
- 26.1 方名
- 26.2 组成
- 26.3 主治
- 2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26.5 各家论述
- 2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 27.1 方名
- 27.2 组成
- 27.3 主治
- 27.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28 《诚书》卷八方之理中汤
- 28.1 方名
- 28.2 组成
- 28.3 主治
- 28.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29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理中汤
- 29.1 方名
- 29.2 理中汤的别名
- 29.3 组成
- 29.4 主治
- 29.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29.6 制备方法
- 29.7 附注
- 30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方之理中汤
- 30.1 方名
- 30.2 组成
- 30.3 主治
- 3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 30.5 制备方法
- 31 参考资料
- 附:
- 1 古籍中的理中汤
1 拼音
lǐ zhōng tāng
2 英文参考
lizhong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inseng Decoction for Regulation the Midd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理中汤为方名,同名方剂约有28首。其中《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方为常用方,组成为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功效,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 《伤寒论》方之理中汤
即理中丸作汤剂[1]。
4.1 理中汤的别名
人参汤(《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4.2 处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2]。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克
4.3 制法
上药切碎。
4.4 功能主治
理中汤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2]。一日三次[2]。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微自温,勿发揭衣被[2]。
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4.6 备注
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4.7 出处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方之理中汤
5.1 处方
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二钱。
5.2 功能主治
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5.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5.4 出处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普济方》卷三五五方之理中汤
6.1 处方
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甘草各等分。
6.2 制法
上为粗末,加木香(煨)、肉豆蔻。
6.3 功能主治
产后虚证,下痢纯白,腹痛,里急后重,手足冷。
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陈米、盐、乌梅煎,空心服。
6.5 出处
《普济方》卷三五五
7 《幼幼集成》卷五方之理中汤
7.1 处方
人参1钱,炙甘草1钱,绿升麻1钱,漂白术2钱。
7.2 功能主治
痘已现形,而吐泻不止。
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煨姜3片,大枣3个,水煎服。
7.4 出处
《幼幼集成》卷五
8 《医学心悟》卷六方之理中汤
8.1 处方
人参2钱,黑姜1钱5分,甘草(炙)2钱,白术(陈土炒)3钱,附子(姜汁、甘草水制)1钱。
8.2 功能主治
温补中气,挽回元阳。主
8.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大枣3个(去核),水煎服。
8.4 出处
《医学心悟》卷六
9 《普济方》卷四○四方之理中汤
9.1 处方
人参(去芦)、白术、白姜(炮)、甘草(炙)各等分。
9.2 制法
上锉。
9.3 功能主治
脾胃虚冷,脘痛,腹胀,泄泻。
9.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重者,加炮附子。
9.5 出处
《普济方》卷四○四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方之理中汤
10.1 处方
槟榔(锉)、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锉)、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白)、半夏(用生姜捣碎,焙)、沉香各等分。
10.2 制法
上为粗末。
10.3 功能主治
痰饮。思后余毒,不思饮食,三焦气惫。
1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10.5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1 《广嗣纪要》卷十二方之理中汤
11.1 处方
人参1钱,白术1钱,炙草3分,干姜5分,藿香叶5分。
11.2 功能主治
妊娠吐清水,同食物出者。
11.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1盏半,加姜汁1匙服。
11.4 出处
《广嗣纪要》卷十二
12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2.1 处方
人参 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陈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乌梅1个
12.2 制法
上药锉为一剂。
12.3 功能主治
治寒泄,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
1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2枚,灯草1团,水煎,温服。
呕吐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12.5 出处
《万病回春》卷三
13 《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之理中汤
13.1 方名
理中汤
13.2 组成
砂仁、炒干姜、苏子、厚朴(姜汁炒)、官桂、陈皮、炙甘草各一钱,沉香(水磨)、木香(水磨)各五分[1]。
砂仁1钱,干姜(炒)1钱,苏子1钱,厚朴(姜汁炒)1钱,官桂1钱,陈皮1钱,甘草(炙)1钱,沉香5分,木香5分(水磨入)。
13.3 功效与主治
治寒喘[1]。
1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滓,入沉香、木香汁服[1]。
加生姜3片,水煎,磨沉、木香同服。
13.5 加减法
若脉细手足冷,加附子[1]。
13.6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13.7 附注
本方方名,《医部全录》引作“九味理中汤”。
14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加减理中汤”。
14.1 处方
人参、茯苓、白术、炒干姜、陈皮、藿香、丁香、姜半夏、炒砂仁、官桂各二分[1]。
人参2分,茯苓(去皮)2分,白术(去芦)2分,干姜(炒)2分,陈皮2分,藿香2分,丁香2分,半夏(姜汁炒)2分,砂仁(炒)2分,官桂2分。
14.2 功能主治
理中汤治胃寒,呕吐清水冷涎[1]。
14.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为粗末,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徐徐服[1]。
14.4 加减法
若寒极,手足冷,脉微,吐不出者,去官桂、加附子;烦躁加朱砂、炒米[1]。
14.5 出处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
15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之理中汤
15.1 处方
人参 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陈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乌梅1个
15.2 制法
上锉1剂。
15.3 功能主治
寒泻症。
1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2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寒极手足冷,脉沉细,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厚朴、砂仁、木香,去人参;呕哕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15.5 出处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
16 《点点经》卷一方之理中汤
16.1 处方
条参1钱半,白术1钱半,茯苓1钱半,炮姜1钱,肉桂1钱,附子6分,甘草8分。
16.2 功能主治
脏腑寒结。
16.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为引。
16.4 出处
《点点经》卷一
1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17.1 处方
人参、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节各等分。
17.2 功能主治
疮疹吐利。
17.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1盏,煎5分,不拘时候。
17.4 出处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
18 《种痘新书》卷四方之理中汤
18.1 处方
人参、白术、黄耆、附子、炮姜、炙草、茯苓。
18.2 功能主治
痘疮脏寒木能发毒,而腹胀,二便清利,手足冷,痘淡白,脉微缓者。
18.3 出处
《种痘新书》卷四
19 《活人方》卷三方之理中汤
19.1 处方
白术3钱,人参1钱5分,黄耆1钱5分,茯苓1钱5分,陈皮1钱,泽泻1钱,炮姜5分,肉桂5分,砂仁7分,甘草2分。
19.2 功能主治
三阴自利。
19.3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早空心、午前服。
19.4 出处
《活人方》卷三
20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之理中汤
20.1 方名
理中汤
20.2 组成
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1钱半。
20.3 主治
孕妇心气疼痛,脉迟者。
2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20.5 各家论述
胎寒气逆,上犯心包,故心气冷疼,食卒不下焉。白术健脾土以安胎,炮姜暖中气以逐冷,炙草缓中益胃以除痛也。水煎,温服,使土暖气温,则冷气自化而胎得所安,何有心气冷痛、食卒不下之患哉。
21 《叶氏女科》卷一方之理中汤
21.1 方名
理中汤
21.2 组成
人参8分,白术(蜜炙)8分,五味子3分,甘草3分,干姜5分。
21.3 主治
肾虚经来泄泻,经来之时五更泄泻,如乳儿尿。
21.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
22 《普济方》卷三七一方之理中汤
22.1 方名
理中汤
22.2 组成
人参(去芦)、白术、白僵蚕(炒)、甘草(炙)各等分。
22.3 主治
小儿慢惊虚困,痰涎不利。
22.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2.5 加减
手足厥冷,加附子、炮姜回阳。
2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3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理中汤
23.1 方名
理中汤
23.2 组成
人参1钱,白术(土炒)1钱,干姜(炮)1钱,甘草8分,乌梅肉2个,川椒10粒。
23.3 主治
吐蛔。
23.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 《痘疹一贯》卷二方之理中汤
24.1 方名
理中汤
24.2 组成
人参、白术、升麻、干葛、甘草。
24.3 主治
痘疹吐泄,手足厥冷,腹胀自利。
24.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5 《痘疹全书》卷上方之理中汤
25.1 方名
理中汤
25.2 组成
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酒炒)、干姜。
25.3 主治
痘疹见形,吐泻不止者。
25.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
26 《医略六书》卷三十方之理中汤
26.1 方名
理中汤
26.2 组成
白术3钱,炮姜1钱半,炙草6分,人参6分,砂糖3钱(炒灰)。
26.3 主治
产后腹痛,脉沉细涩者。
26.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26.5 各家论述
产后脾亏冷滞,中气有伤而不能运化,故腹中疼痛,迷闷不已焉。白术健脾土之虚,炮姜逐中宫之冷,人参益痛伤之气,炙草缓痛伤之脾,砂糖灰去瘀血而新血自生,以缓虚寒之腹痛也。水煎,温服,使脾健气强,则寒滞自化,而胃脘阳和焕发,安有腹痛之患乎。
27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方之理中汤
27.1 方名
理中汤
27.2 组成
人参、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节各等分。
27.3 主治
疮疹吐利。
27.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1盏,煎5分,不拘时候。
28 《诚书》卷八方之理中汤
28.1 方名
理中汤
28.2 组成
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茯苓。
28.3 主治
吐泻手足厥冷。
28.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9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理中汤
29.1 方名
理中汤
29.2 理中汤的别名
理中去术加桂汤
29.3 组成
人参3两,桂心3两,甘草(炙)3两,干姜2两。
29.4 主治
石发后霍乱吐多者,必转筋,不渴,即脐上筑者,肾气虚。
29.5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分服。
29.6 制备方法
上切。
29.7 附注
理中去术加桂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30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方之理中汤
30.1 方名
理中汤
30.2 组成
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赤茯苓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
30.3 主治
霍乱吐泻,心烦筑悸。
30.4 理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