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的意思
犹释义:1.如同。 2.还;尚且。 3.姓。
犹(拼音:yóu)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犬、酉声,后演变为从酋声,简化后从尤声。据《尔雅》,“犹”本指一种猿类动物。“犹”常用于表示同、像的意思,还表示“还、尚且”,用作副词
形声字。“犹”字甲骨文写作图1,右部是“犬”字,像一条头朝上背朝右的狗,在这里作形旁;左部像酒坛形状的是“酉”字,于此仅作为不表义的声符,指示读音。到了金文 “酉”上部增加了溢出了酒的形状而作“酋”。小篆的字形承接金文,但将偏旁的位置掉换 。隶书 的字形由小篆演变而来,笔画变得平直,写作“犹”。现代汉字简化时,根据唐代敦煌变文写本及元抄本中出现过的字形,将“犹”的声旁替换为笔画较少的“尤”,作“犹”。
“犹”既然从“犬”,其本义应与兽类有关。《尔雅·释兽》:“犹如麂,善登木。”清郝懿行《尔雅义疏》:“犹之为兽,既是猴属,又类鹿形。麂形似腐而足如狗,故犹为犬矣。”《说文解字·犬部》:“犹,玃属。”“玃”为大猴子,就形似犬,故许慎列之入“犬”部。根据《尔雅》和《说文》的解说,“犹”本是猴一类的动物。因同音的关系,“犹”的字形被假借来用作动词、副词,表示如同、好比、还、仍、尚且等义。
金文字形,隶定后理应作“猷”。“犹(犹)”和“猷”都由“酋”和“犬”组成,只是“酋”和“犬”所处的位置不同。在古代,“犹”和“猷”用法相同,既表示犹如,又表示谋猷。互为异体。后来发生了分化,“犹”表示犹如,“猷”表示谋猷。
“犹”与“豫”合为联绵词“犹豫”,表示“迟疑不决”。“犹豫”为双声联绵词,联绵词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所以又可以写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犹预”等等。这个问题,古人有的不大明白,就把“犹豫”解释错了。北齐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书证》中说:“《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牵)犬行,犬好豫(预先)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返,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他的解释虽然“生动有趣”,可惜望文生义,把不能拆开来解释的联绵词硬是拆开来说了。清人黄生在《义府·犹豫》中已有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