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多给孩子讲亲身经历,孩子更聪明
文|花姐姐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就是毫无理由的害怕一种动物或是东西,例如,我有个朋友,非常害怕猫,只要看到猫向她走来,她就会产生一种恐惧的感觉,但是她又非常喜欢猫,对此她非常的困惑,最后,经过了解发现原来在她2岁的时候曾被猫咬过。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2岁的事情都过去那么久了,还能记住,而且还能对人产生影响吗,也太神奇了吧。
对,人类的大脑不仅能记住2岁时候的事情,并且人的一生都会被2岁时发生事情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著名的潜意识理论,告诉我们人类自我意识永远无法撼动的另一伴人性,就是人类的潜意识。
人类的潜意识在一个人生命最初的时间形成,因为这个时期,孩子不会表达,没有语言能力,所以,在他身上发生的绝大部分 情感 、体验没有进入到思维层面,而是直接进入到意识里,自动化的成为了潜意识。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从神经科学方面也证实了这一点。
科学家发现,人们的生活经历会影响神经元的联结,这种联结也就是记忆,所以大脑的神经元联结会随着人们的生活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化。
例如,当我们说长白山的时候,住在长白山的人和第一次听说长白山的人对长白同的记忆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次听说长白山的人可能就仅仅停留在哦,那是一个很冷的地方,而对于一个住在长白山的人来说,长白山可能会激发他的很多感受、情绪等等体验。
我们知道感受、情绪等等是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的,他是大脑以心智模式对外在经历进行的总结,我们把这种记忆称之为内隐记忆。
例如,一个人做事总是半途而废,他就会认为自己没有毅力,毅力就是他对以前经历的高度总结。
而外显记忆是指大脑能逐渐将内隐记忆中的各独立要素联系起来,并能对生活的经历进行总结,并据此形成神经表征。
例如,我们知道长白山是一个很冷的地方,可以滑雪,这些都是长白山的表征,并不会对我们内心的感受或是情绪造成影响。
婴儿只有内隐记忆,没有外显记忆。
婴儿的神经回路虽然处于发育状态,但是它们已经开始形成内隐记忆,这种记忆从出生时甚至是出生前就存在。
因为这个阶段形成外显记忆的海马区域还未发育完成,所以,无法对内隐记忆的各个要素进行编码整合,同时因为不会表达,没有语言能力也无法对生活经历进行总结,所以这个阶段通常被称为“婴儿记忆缺失期”。
不过记忆缺失并不等于感受缺失,这个时期的感受是婴儿认知世界的基础,甚至这些感受会内化成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进入到孩子的潜意识中,影响到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行为模式。
所以,父母在这个时期的教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既然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此重要,那我们该如何做呢?
“教会孩子表达并且允许孩子表达自我”,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从实际案例中来看,诸多心理问题莫不是与孩子无法自由的表达自我相关。
通常一个孩子能自由的表达自我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
1.语言表达能力发育成熟;
2.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得到家长以周围人的理解。
孩子能否自由表达自我与外显记忆相关,而外显记忆则与大脑的发育程度相关。
一般来说,孩子在一岁半以后,负责外显记忆的海马区域才逐渐发育成熟,才开始形成真正的外显记忆。到2岁时,待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的进一步生长才使其有了自我感和时间感,此时幼儿才开始感受到亲历式记忆。
假如我们仔细回忆就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的记忆最早应该从2到3岁开始,不过虽然我们能记起一些事情,但是还是很难连续而完整地记住5岁以前的事情,原因是外显记忆还与胼胝体相关,而胼胝体要等孩子上小学后才开始发育成熟,才使得孩子开始从时间跨度上理解自我,并产生自我认知,我们把这种认知叫“亲历式记忆”。
如果我们仔细回忆会发现能完整的记住并且能分析出前因后果的事情一般发生在上小学以后。
所以,孩子能否自由的表达自我与外显记忆相关,但是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一种现象就是选择性遗忘,就是这件事情虽然发生了,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的外显记忆遭到了破坏。
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外显记忆会遭到破坏呢?
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未能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会阻碍正常的记忆编码和存储过程,比如不堪忍受的生活经历会阻碍海马对输入信息的处理,从而影响记忆编码;另一种是具有破坏机制的分散注意力,即人的意识不愿意直面悲伤,而把注意力转向好的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意识知觉,海马功能也会遭到破坏,也会影响外显编码的时行。
但是由于生活经验通过内隐记忆进入到了孩子的大脑里,而外显记忆遭到破坏那么当遇到压力太大或是一些非常重大的挫折的时候,人们就会感觉记忆像泄了闸的洪水一样充斥脑海,但是却感受不到任何的具体记忆。
而如果人们只能记住感受,而记不住任何具体的事情,那么就无法正确的认识自己,无法正确的反思自己,无法正确的反思自己就不会进步。
所以,做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并且鼓励孩子勇敢的表达自我。
但是,我们前面讲到年幼的孩子因为大脑发育不成熟,因此,外显记忆并不充分,那做为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的表达自我呢?
要想正确的帮助孩子找到真实的自我,首先,我们要认识年幼的孩子是如何处理生活经历的。
研究表明,年龄偏小的孩子往往通过假装 游戏 对他们的生活经历进行记忆处理,通过想象生活场景,把学习到的能力应用到其中,并在情绪层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
所以,和孩子一起玩 游戏 ,并且在 游戏 中讲述生活中的故事有利于孩子更深刻地体会所发生的事情,这样沟通和交流非常有助于孩子理解他们经历过的事情,从而成为善于反思、富有洞察力的人。
还记得我家儿子3岁时,当时我们全家生活在美国,所以儿子进入到一所全英文的学校,儿子有些内向,不善言辞,但是也能很好的适应生活,所以我也比较放心。
但是,有一天早上儿子在玩得很开心的时候,突然摔倒了,擦破了膝盖,儿子很伤心,哭着要找妈妈,因为儿子不善言辞,而且我们在家说中文,儿子也不太能听懂老师的话,老师的安慰起不了任何作用,所以儿子情绪一直非常的低落。
于是,老师联系我,可是那天非常不凑巧,老二体检,我不能及时赶回来。
最后,老师找来几个玩偶和一个玩具电话做辅助,老师用一个玩偶代表儿子,另外两个玩偶代表老师和妈妈,跟儿子讲述了刚刚发生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儿子很快停止了哭泣,并且开始重新审视刚刚发生的事情,当理解了刚刚发生的事情之后,儿子停止的哭闹,回到刚刚的位置继续玩耍,当我赶到时,儿子用玩偶和玩具电话把刚刚发生的事情给我又讲了一遍。
从这件事中我了解到只有当孩子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时,他的不快乐就会大大减少。
所以,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还无法理解自己的经历的时候,假如父母能帮助孩子去分析它,让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给理解世界,通过理解去调节内在的情绪状态,那么,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就能客观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所以,想要帮助孩子正确的表达自我,就多给孩子讲讲曾经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真实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