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桢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 我来答
阿鼻gggg
2022-12-03 · TA获得超过138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39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60万
展开全部

六国论原文如下: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

翻译如下: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抵抗秦国:认为必须像这样之后,秦国的威胁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

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是自己削弱,而导致灭亡的。

创作者UT7Y07JG2p
2023-06-24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万
采纳率:34%
帮助的人:810万
展开全部
以下是李桢《六国论》原文和翻译:
原文: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其功绩,则齐、楚、燕、赵四国之功居多。则诸侯之所亡,与秦之所大得,可知矣。
翻译:
秦国除了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有时也接受诸侯的割地,但往往是小国割地以和,大国割地以广。比较起各国的功绩,那齐、楚、燕、赵四国的功劳确实应该居多。既然这样,那么诸侯所丧失的,也就是秦国所得到的,就可以知道了。
原文:
当此之时,秦兵出于宜阳,诸侯见亡而欲叛者,二国余矣。秦王乃使郑朱以楚王之俘,以劳迎于江南。而楚王遂遣使,与诸侯盟于漳水之上,而剑出血,以誓不受秦之地。
翻译:
在这个时候,秦国的军队出兵宜阳,诸侯看到这种情况而想要背叛秦国的,只有两个国家了。秦王就派郑朱以楚王俘虏的身份到江南去劳师。而楚王就乘机派使者,在漳水之滨和诸侯结盟,并且用剑割破手指,用鲜血来发誓,表示坚决不接受秦国的土地。
原文:
夫韩、燕、赵三君者,其国皆已亡矣,而为欺于秦而求自存。夫全赵之时,有惧楚、魏之患,故立质于秦。而乃以秦为无益于己也,既而叛盟。
翻译:
韩、燕、赵三国的君主,他们的国家都已经被秦国灭亡了,却欺骗秦国而求得自己国家的生存。当赵国完整的时候,他们有怕楚国、魏国的忧患,所以在秦国立质子。但后来他们竟然背弃盟约。
原文:
若是者,各惟利害为计,犹两虎相与牙耳,两虎之俱死,未可知也。何则?各得所欲便大悦,而不知求之后利也。
翻译:
像这样的,各自只考虑自己的利害,就像两只老虎互相争斗而牙齿相咬一样,两只老虎都死了,还不能确定最终的胜利属于哪一只。为什么呢?因为各人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就十分高兴,而不会考虑后来的利益。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解答您的问题,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与我做进一步的沟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