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解读
关于孔乙己解读如下: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个封建社会的酸腐文人的形象,当时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还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封建势力非常强大,几乎还是一手遮天。
当时辛亥革命以后,很多地方表示拥护,怎么表示呢?用竹竿把巡抚衙门的瓦片捅下来几块就算革命了,基本的政治制度、基本的官员队伍、基本的思想观念都还没有变,并没有出现“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
其实在当时,封建势力依旧统治者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孔乙己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农村环境下,他读过书但是没有功名,所以什么都没有,但是孤标傲岸的性格却养成了,因为旧社会能识文断字的人很少,所以读书人的身份比较高,导致读书人看不起别人。
这其实还是他们读书少的原因,读书没有读通的原因,所以孔乙己就比较的傲气,整天穿着长衫,招摇过市,意思是自己是有身份的人,不是一般老百姓,这是他的实际思想。
但是他又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经济来源,只能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经常在酒店里欠账,而且他也没有钱点菜,更不可能坐到雅座里吃喝,只能跟那些他看不起的人短衣帮一样站在店堂里喝酒。这是孔乙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形象的真实刻画。
孔乙己是个受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出身于一般家庭,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只能自己读书,希望依靠读书进而考科举、博功名改变命运,飞黄腾达,光宗耀祖,扬眉吐气。
但是事情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样,他经过科举考试,屡试不第,连个秀才都没捞着,但是社会变了,科举考试的道路断了,他的一生没有希望了,因为他学的那一套所谓的经文已经被时代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