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如下:
首先,在古代,自西周起就有了以十二个月划分一年,以十二时辰划分一日的历算方式。古人认定的一天的开始往往是夜半时分,以十二地支来命名十二个时辰。
分别是子时(23:00-00:59)、丑时(01:00-02:59)、寅时(03:00-04:59)、卯时(05:00-06:59)、辰时(07:00-08:59)、巳时(09:00-10:59)
午时(11:00-12:59、未时(13:00-14:59)、申时(15:00-16:59)、酉时(17:00-18:59)、戌时(19:00-20:59)、亥时(21:00-22:59)。
按照人们的活动,又有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的说法,古人的一个时辰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两个小时。
比时辰更小的单位则是刻,如果按照通用的百刻制来算,每刻相当于我们今天的14.4分钟,古人一般采用某时某刻的方式来表达时间。实际上,古代的时辰划分和刻度划分在不同时期也有差别,还有十时辰制、十六时辰制或是一百二十刻、九十六刻等。
其次,古人用于计时的工具也是很多元的,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日晷、漏刻、香烛这几样。
最初,古人是根据太阳的影子位置来判断一天内的时间的,这是日晷发明的基础,日晷又称圭表或日规,由一根垂直的石柱和一个石板(一般为圆形)组成,晷面有刻度,人们可以根据影子落的位置判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