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的关系?(20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比李白年幼十一年之多。有一年,杜甫在洛阳跟他的偶像——李白相遇,这时李白已40多岁,在诗坛上享有盛名。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好朋友。 杜甫十分仰慕李白的才华,趁这个机会向李白请教。他们谈论诗文,互相切磋,非常投契,并且约会一起游览,在途中遇上了另一位诗人高适,三人结伴游山玩水。 高适有事先行离开,杜甫和李白又继续畅游。白天,他们一起漫游名山大川、饱览名胜古迹;晚上又一起饮酒吟诗,畅谈心事,喝醉了就共同盖一张被睡觉。二人感情非常真挚,情同手足。杜甫曾经作诗回忆他与李白这段时期的友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后来,杜甫要去长安,终于要和李白分手。这一别之后,杜甫跟李白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杜甫很怀念与李白的友谊,他作了差不多20首诗,思念这位好朋友。 由此可见佢地系好朋友!!!
参考: web site
梦李白二首 杜甫 死别已吞声, 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 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 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 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 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 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 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鼇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沈沈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著、叮咛著:“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著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著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著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叠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著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澹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沈重的嗟叹之中,寄托著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这两首诗是杜甫在李白流放夜郎后因深切怀念而作。李杜交谊深厚,两人曾“醉眠秋共被,携手月同行”,因此,当杜甫得知李白的不幸时,以梦的形式寄托追述了他对李白的同情、怀念,同时对李白的无辜受牵连发出无限的愤慨。
参考: csie.ntu.edu/~b93033/doc/%B9%DA%A7%F5%A5%D5%A4G%AD%BA.doc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比李白年幼十一年之多。有一年,杜甫在洛阳跟他的偶像——李白相遇,这时李白已40多岁,在诗坛上享有盛名。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好朋友。 杜甫十分仰慕李白的才华,趁这个机会向李白请教。他们谈论诗文,互相切磋,非常投契,并且约会一起游览,在途中遇上了另一位诗人高适,三人结伴游山玩水。 高适有事先行离开,杜甫和李白又继续畅游。白天,他们一起漫游名山大川、饱览名胜古迹;晚上又一起饮酒吟诗,畅谈心事,喝醉了就共同盖一张被睡觉。二人感情非常真挚,情同手足。杜甫曾经作诗回忆他与李白这段时期的友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后来,杜甫要去长安,终于要和李白分手。这一别之后,杜甫跟李白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杜甫很怀念与李白的友谊,他作了差不多20首诗,思念这位好朋友。 chinalane/peop015/storytree/00000586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李白》认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李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李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 对于现实的敏感,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他们的默契也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从诗歌艺术上说,也是李白影响杜甫为多:"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前,现存约十首的诗中几乎都是五律,可见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为主的。"而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响,后来又"从七古中获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创造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们对李杜交谊更为关注,出现了好几篇论述李杜之交谊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耿元瑞的《有关李杜交游的几个问题》等。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著发出不灭的光辉。 七十年代,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李杜交往和友谊的看法。他说:"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无问题。"而"李白虽然年长十一岁,他对于杜甫也有同样深厚的感情。""前人爱以现存诗歌的数量来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说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那真是皮相的见解。"对于相传李白所作的《戏赠杜甫》诗,作者认为,"既非嘲诮""戏赠",也不是后人伪作,"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著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 八十年代以后,仍然有一些学者论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谊,如李宽的《杜甫与李白的友谊》、叶嘉莹的《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王辉斌的《李杜初识时地探索》等。叶嘉莹通过对杜甫《赠李白》一诗的解说,证明李杜相轻之说的决不可信,看出李杜二人于外表的相异之下所蕴含的一份生命与心灵上的相通。王辉斌文则对李杜天宝三载前后的行踪进行考察,认为他们初识的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园。 简单说 ~ 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
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见
他们一见倾心
亲如兄弟.当时
他们和高适一起同游梁、宋,论谈诗文。次年,杜甫到了鲁郡,李白也从任城赶来相会,他们同行共眠,求仙访道,互相酬唱,友情愈加亲密。后来,李白赴江东,杜甫回长安,自此以后,没有见面机会。 他们俩是很好很好的朋友 zhidao.baidu/question/14426402?fr=qrl3
参考: web site
梦李白二首 杜甫 死别已吞声, 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 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 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 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 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 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 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鼇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沈沈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著、叮咛著:“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著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著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著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叠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著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澹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沈重的嗟叹之中,寄托著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这两首诗是杜甫在李白流放夜郎后因深切怀念而作。李杜交谊深厚,两人曾“醉眠秋共被,携手月同行”,因此,当杜甫得知李白的不幸时,以梦的形式寄托追述了他对李白的同情、怀念,同时对李白的无辜受牵连发出无限的愤慨。
参考: csie.ntu.edu/~b93033/doc/%B9%DA%A7%F5%A5%D5%A4G%AD%BA.doc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比李白年幼十一年之多。有一年,杜甫在洛阳跟他的偶像——李白相遇,这时李白已40多岁,在诗坛上享有盛名。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好朋友。 杜甫十分仰慕李白的才华,趁这个机会向李白请教。他们谈论诗文,互相切磋,非常投契,并且约会一起游览,在途中遇上了另一位诗人高适,三人结伴游山玩水。 高适有事先行离开,杜甫和李白又继续畅游。白天,他们一起漫游名山大川、饱览名胜古迹;晚上又一起饮酒吟诗,畅谈心事,喝醉了就共同盖一张被睡觉。二人感情非常真挚,情同手足。杜甫曾经作诗回忆他与李白这段时期的友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后来,杜甫要去长安,终于要和李白分手。这一别之后,杜甫跟李白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杜甫很怀念与李白的友谊,他作了差不多20首诗,思念这位好朋友。 chinalane/peop015/storytree/00000586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李白》认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李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李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 对于现实的敏感,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他们的默契也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从诗歌艺术上说,也是李白影响杜甫为多:"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前,现存约十首的诗中几乎都是五律,可见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为主的。"而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响,后来又"从七古中获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创造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们对李杜交谊更为关注,出现了好几篇论述李杜之交谊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耿元瑞的《有关李杜交游的几个问题》等。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著发出不灭的光辉。 七十年代,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李杜交往和友谊的看法。他说:"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无问题。"而"李白虽然年长十一岁,他对于杜甫也有同样深厚的感情。""前人爱以现存诗歌的数量来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说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那真是皮相的见解。"对于相传李白所作的《戏赠杜甫》诗,作者认为,"既非嘲诮""戏赠",也不是后人伪作,"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著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 八十年代以后,仍然有一些学者论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谊,如李宽的《杜甫与李白的友谊》、叶嘉莹的《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王辉斌的《李杜初识时地探索》等。叶嘉莹通过对杜甫《赠李白》一诗的解说,证明李杜相轻之说的决不可信,看出李杜二人于外表的相异之下所蕴含的一份生命与心灵上的相通。王辉斌文则对李杜天宝三载前后的行踪进行考察,认为他们初识的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园。 简单说 ~ 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
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见
他们一见倾心
亲如兄弟.当时
他们和高适一起同游梁、宋,论谈诗文。次年,杜甫到了鲁郡,李白也从任城赶来相会,他们同行共眠,求仙访道,互相酬唱,友情愈加亲密。后来,李白赴江东,杜甫回长安,自此以后,没有见面机会。 他们俩是很好很好的朋友 zhidao.baidu/question/14426402?fr=qrl3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