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
其实我们并不是反对长辈的教育,而是有时候对于和长辈之间的沟通形式,会有所不一样。所以在教育的过程当中,作为家长掌握正确积极的交流形式是很重要的,这样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对方,相互尊重,这样的教育才会达到更积极的效果,想要掌握准确的交流方法,跟相关的老师平时多仔细认真的交流学习很必要。多向老师学习不懂就问,这是学习知识最好的方式。学问学问,好学多问,学问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于多提问,所以能够经常寻求老师支持,多向老师请教问题的学生,他们表现的特点是往往比较喜欢提问,因此他们的学习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因为专业的老师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学生的每天学习的课堂上,就有精通各门功课的老师,这也是最有益的条件,一定要充分的的用。很多学生比较不懂得积极跟老师提问,总是自己学习,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汲取知识也是很重要的,自己努力是一个方面,但是如果通过借助他人的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会有更有效果。有一些学生当老师一下课的时候,他们就会跑到老师旁边,拿出自己的疑问来向老师提问,老师会精心讲解。其实这样的方式是非常好的,善于询问老师的学生,他们在无论是表达能力还是性格方面都是很积极乐观的,而且能跟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相处都是非常融洽的,互相问问题,敢于问,敢于说,从问题中去了解自己的不足,去获取知识,反而记忆的会更好。其次,提问题要问到主要内容上,对自己的疑惑发问,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不懂,是哪个知识点有不理解的方面,这样老师也知道该怎么样帮你去解答知识。
1、沟通的方式有问题。 长辈往往认为自己是长辈,吃过的盐,走过的路都比年轻人要多,所以会借着“教育”小辈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权威”。他们的沟通交流往往是建立在他人要认同自己想法的前提下。 以前家中有一个长辈,喜欢聊天,也喜欢和小辈聊。结果有一次,大家在讨论一个问题,小辈不认同他的想法,便争论起来。结果他立马拿出长辈的权威来压制小辈,聊天不欢而散。 这样的交流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年轻人小时候无法和长辈平等交流,到了成年,哪怕长辈的见识有限,也还要被迫接受这样的“教育”,很容易触发年轻人的“逆反”心理,引起年轻人的反感。 2、长辈的“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年轻人无法接受。 长辈受成长环境和认知的局限,有些想法和观念在年轻人看来陈旧,缺乏建设性和有效性,但是自我感觉甚好,还要求年轻人照做。年轻人出于礼貌可能并不会表现出来,但是下次见面也会躲得远远的。 年轻人最渴望的是平等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而不是夸夸其谈,
长辈的人生经验是有的,但也有他们的认知局限,即使是有价值的人生经验,也需要和实践结合,如果一股脑灌输给年轻人,年轻人也因为人生阅历有限而无法理解。
总结起来,反感的原因一般有两点:
1、沟通的方式有问题。
长辈往往认为自己是长辈,吃过的盐,走过的路都比年轻人要多,所以会借着“教育”小辈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权威”。他们的沟通交流往往是建立在他人要认同自己想法的前提下。
以前家中有一个长辈,喜欢聊天,也喜欢和小辈聊。结果有一次,大家在讨论一个问题,小辈不认同他的想法,便争论起来。结果他立马拿出长辈的权威来压制小辈,聊天不欢而散。
这样的交流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年轻人小时候无法和长辈平等交流,到了成年,哪怕长辈的见识有限,也还要被迫接受这样的“教育”,很容易触发年轻人的“逆反”心理,引起年轻人的反感。
2、长辈的“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年轻人无法接受。
长辈受成长环境和认知的局限,有些想法和观念在年轻人看来陈旧,缺乏建设性和有效性,但是自我感觉甚好,还要求年轻人照做。年轻人出于礼貌可能并不会表现出来,但是下次见面也会躲得远远的。
年轻人最渴望的是平等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而不是夸夸其谈,以上制下的说教,希望长辈们能注意到这两点,避开雷区,双方见面聊天皆大欢喜。
这是因为长辈的教育是高高在上,地位是不对等的“教育”。
长辈没有给我们应有的尊重,这是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最根本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长辈们总有很多作为长者的经验要传授给我们,比如说“小A你听我说,男人不会喝酒在社会行走是不行的”,“小B你听我话,大学选这个专业以后有前途。”
两代人的价值观念不同。
上一代人,大多数是从农村走出来,他们信奉朴素的价值观,没有太大的野心,生活容易满足,崇尚的是没事儿常联系的人情往来的关系社会。
而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快速工业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情感上的认同多过血缘关系,更加尊崇世界的多元化和自由选择。
所以来自长辈的那些大道理,即使再言之凿凿,但也不是我们追求的。
当然,长辈的那些“教育”,大多数时候是正确的。有些是普遍真理,比好好学习等。
彼此之间给予过足够的尊重,但是仍然尽力地用他的阅历和见识帮我们分析问题。
这样的教育我们是乐于接受的。
不论是长辈还是亲戚,不反感的前提都是交流平等。
古人说从谏如流,国家强盛。
个人听取他人意见,也能快速进步。
对长辈的“教育”,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观念。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困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很多父母长辈认为,孩子是我家的,我所做的肯定是为孩子好,他怎么能不听我的呢?
确实,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不应该以自己的经验,去要求我们该如何做。
我们经常会遇到父母对自己职业的误解以及过年时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
因为他们觉得什么年纪就必须做什么事,到年龄了就应该结婚生子,事业也不要随便变动,稳定就可以。
这些都是他们在以自己陈旧的经验,甚至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知识积累,提出的所谓的宝贵的建议。
而这恰恰是观念的错误。
良好的教育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教导孩子,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成长为自己的形象,而不是长辈们希望的样子。
二、方式
很多长辈教育子女的方式就是控制+转移焦虑。
1、控制
家庭生活剧《都挺好》火了,剧中有一段苏明成说的话,让我们知道他为啥这么大还一直啃老。
苏明成就是典型的被他妈安排的人生。
很多长辈分不清关心与控制的区别。
他们觉得,哎呀,你不能这样做,这肯定不对,我说的才是正确的。怎么,这事搞砸了吧,叫你不听我的话。
而真正的有效关心是什么?是我会给你自己的建议看法,但我也会把最终权利交给你自己,尊重你的选择。当你失败受挫了,我是你的避风港。
对比一下很明显,前者是一种超越界限的控制。简而言之,你必须按我说的做,因为你的做法不行。
这种家庭教育,是你必须要服从我作为父母的权威,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之所以反感这种方式,是因为我们得不到尊重,内心真实感受得不到重视,我们想去做的事得不到肯定与支持。
2、转移焦虑
家长焦虑是怎样产生的?进程可以简单地形容为,面对一大堆家庭琐事,职场进步乏力,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内心不安,自己也不能很好地解决,此时怎么办?现在我有孩子啊,我自己已经是这样了,但是我的孩子还是有希望的。
这就是为什么你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以后一定要有前途。如果不是为了你,我们会怎么怎么。。。
而你听到这类话时会有什么感觉呢?你内心会有一种压力,感觉自己做不好就是对不起父母,而这种压力其实来自父母自己的身份焦虑,他们通过说出对你的期待,间接的把焦虑转嫁给你。
这就是很多父母的心理,把本应该自己承担的重量,压到孩子身上,却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期待已经变了味,而孩子也无法承受。

爱说教的长辈们大多无法知晓,或不愿承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自打走出学校,知识面扩张就已停滞;自打进入一个体系,信息来源就已固化;自打生活变得稳定,经历和见识本质上都只是重复;自打遵从传统,思考便不复存在。
因为很多中国父母的教育是单向的。而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则是双向的。
单向的说教让人反感。因为它忽略了对方身上的“人性”。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大概在3岁左右形成。自我意识一旦形成,ta就不再是谁的附属品了,ta就成为了一个不同于父母、有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思想的人,即便这个人只有3岁。
但是,在父母眼里,小孩子是人吗?在老师眼里,学生是人吗?在上级眼里,下属是人吗?在亲密关系中,对方是人吗?是,又不完全是。是生理意义上的人,却不是身心灵完整的人。所以你只会、也只乐意于做单向的输出。小孩子懂什么?学生懂什么?下属懂什么?老婆懂什么?
没有被当作人来看待,这是我们反感长辈的“教育”最根本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什么呢?
首先,不管你是几岁的小孩子,我都尊重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不同于我的人的存在。
其次,我要用你能明白的语言、你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你我的意见。
然后,我等待你告诉我你的想法。
最后,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什么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在意见不统一,但不违背原则和法律的情况下,情愿让步。
看起来很麻烦、很花时间对吗?我们太习惯粗暴简单的对待别人,因为我们没有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否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麻烦”、花时间的。
输出观点是快捷的,而付出尊重、耐心、和理解,永远都要花时间、永远都比单向输出麻烦,没有捷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来不被人反感的“教育”,才能产生健康、快乐的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