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的作战指挥水平到底怎么样?粟裕一句话点评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这是中国赴缅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行军途中写下的《七绝·远征》之一,表达了国军赴缅作战打击日寇的豪情壮志。
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那战火纷飞的1942年,其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日军侵占了东南亚,并把矛头指向了缅甸,虽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却是国民政府中缅交通大动脉的所在,经和英、美沟通后,国民政府10万大军赴缅作战。
其实早在1941年,国民政府就做好了准备,为此国民政府抽调了10万人的精锐部队组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部队主要由3个军组成,即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为了与后来的中国远征军区分,这支部队被称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而这三个军都是当时国民党军里面力量非常强的。其中第5军是中国军队的第一支机械化军,是中国远征军最强的作战力量,第5军下辖:
第200师,全师9000余人,师长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全师10000余人,师长廖耀湘;
第96师,全师9800余人,师长余韶;
另外还有游击支队、工兵团、装甲团、炮兵团等单位,总计42000余人。第5军是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的主要作战力量,是国民党军精华中的精华,对于其军长的人选,蒋介石选择了自己的得力干将杜聿明。
杜聿明于1904年出生,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役中初露头角,并逐步成为蒋介石的爱将。
1937年,国民政府成立第一支战车团,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团长,以后在这个团的基础上逐渐扩充升级为师和军的建制,第5军在杜聿明的训练下,成为当时国民革命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在第5军中,尤其以第200师的战斗力最强,拥有当时较为先进的德式和苏式装备、装甲车和大炮。就这些装备的先进程度而言,不亚于日军的武器装备,甚至还要强一些。
大家知道,在二战中,日军的海军力量比较强,但是就陆军武器装备而言,比苏式装备和德式装备还有较大的差距,以坦克为例,在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的坦克与苏军坦克对决,结果被苏式坦克完虐,苏军指挥官评价日军坦克如纸糊的玩具一样,表现出日式坦克的不屑一顾。
1939年12月18日至31日,在国民党军与日军进行的桂南会战中,杜聿明率第5军参战,与日方固守昆仑关及关的日本第5师团激战,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第一流精锐机械化部队,号称“钢军”。参加过南口、忻口、平型关、太原、上海、台儿庄、广州等战役,屡次担任主攻任务。坂垣征四郎原为该师团长,他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后,师团长由今村均中将接任。第5师团辖:第9旅团,旅团长及川源七少将,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台湾混成旅团,旅团长盐田定七少将。
在这次会战中,第5师团还得到日本空中力量的支持,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杜聿明率领的第5军歼灭日军5000余人,并把日军的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击毙,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述:
“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们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们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强的军队。”
中村正雄这一不得不服输的哀叹,经过中外新闻媒体的传播,使得杜聿明和他指挥的第5军名声大振,杜聿明也被誉为抗日名将。所以蒋介石决定组建中国远征军时,为了向美国人和英国人展现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才决定将第5军编入其中。
中国远征军总共大约10万人左右,携带很多重武器,加上英军及其控制的军队,总兵力大约20万人, 而日军只用了4个师团9万余人的兵力,且重装备不多,但日军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击溃了近20万的中英联军,并一路尾随溃败的中国军队从缅甸攻进中国,占领了怒江以西的大片土地,使得本来是抗战大后方的云南突然变成了战争的最前线。
而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只战斗了两个月,时间是从1942年2月16日至5月3日,却损失惨重,10万人只剩下4万余人,在损失的6万多人中,因战斗死伤的只有7300余人,多数是在溃败中伤亡的。这其中尤以第5军损失最为惨重,而这一切又与杜聿明有关。
第5军于1942年3月进入缅甸后,由于英国的背信弃义,以及中国远征军第6军不肯苦战、远征军司令罗卓英指挥失误等多种因素,使第5军一下子有被日军合围的危险,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杜聿明做出两个决定:
1.各部队分散突围。
2.自己率领新编第22师、第5军直属队以及铁道兵团等单位,总共16000余人翻越野人山撤回国内。
应该说这两个决定不仅是错误的,更是致命的。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日军虽然有合围态势,然而日军的包围围并不巩固,而且日军是长途奔袭,没有多少重武器,而杜聿明的第5军机械化部队,其火力和机动性要比日军强得多,如果杜聿明集中第5军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冲出去,日军很难围歼,各部队分散突围,分散了力量,给了日军分割围歼的机会。
从另一方面看,第5军是机械化部队,重装备多,这就需要依托良好的道路交通行军,然而杜聿却企图穿越没有道路的野人山回国,这是违反军事常识的决定,其根本原因是在险境中慌了手脚。由于杜聿明错误的决定,使第5军损失惨重。
第200师出国前9000人,在同古、东枝的二次大战中,面对强敌的围攻仅伤亡1300人,但是在撤退突围途中,竟然战死、饿死3200余人,重装备全部丢失,回国后仅4000余人,师长戴安澜牺牲,另外还牺牲了一位团长和一位副团长。
余韶的96师,出国作战时有9863人,回国后仅剩下3000余人,重装备全部丢失。
杜聿明率领的16000余人,回国后仅4000余人,重装备全部丢失。
总体计算,第5军出战前42000余人,5个月后仅剩万余人,损失高达3/4,重装备损失殆尽,第5军的惨败,作为军长的杜聿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杜聿明手握重兵为何却大败而回?杜聿明的作战指挥水平到底怎么样?对此我军指挥员粟裕在杜聿明被俘后对其有一个中肯的评价:
“杜聿明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
粟裕一句话即点明了杜聿明失败的原因,其实这不光是杜聿明的问题,也是国民党军各级将领存在的问题,反观我军将领,都是从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部队往往打得只剩下数百人,甚至几十人,仍然坚持战斗,在艰难困苦的险境中磨练过来的我军指挥员,经历太多的险局、危局,所以心性都非常坚强,再艰难的局面也能从容应对,而被称作战神的粟裕更是面对危局也临危不惧,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