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的二十年后的人物评价
人物介绍
吉米·威尔斯
吉米,人高马大,气派非凡,他“把纽约当成世界上唯一的好地方”,确切地说“他有些稳扎稳打”不愿到西部去冒险,显然他是一个理智、冷静善于深思熟虑的人,他是一名带着和平保护神光环的纽约警察,随着故事的发展,当英雄逐渐变回凡人,他展示出世故而富有心计的一面。
鲍勃
鲍勃是一个有血有肉,重情义、讲信用的人。他跟吉米是一对在纽约一起长大、情同兄弟的朋友。鲍勃18岁时,决定动身到西部“闯闯”,他瞧不起那些把城市看成天堂的人,他认为一个人“在纽约不免变成庸庸碌碌”,而到了西部可以开拓奋斗,干一番事业,他从一个不甘平凡的聪明人成为一个不法之徒。
作品简介
一对在纽约一起长大、情同兄弟的朋友鲍勃和吉米·威尔斯,他们在鲍勃即将启程去西部冒险的时候,约定20年后在同样的时间、地点再次见面。20年来,他们谁也不曾忘记过这个约定。鲍勃从西部不远万里来赴约,支撑他的是只要对方还记得这次约定,那无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对于鲍勃来说,吉米永远都是最忠实、最令他信任的朋友。
然而,20年后再见面时,等待他们的不是重逢的喜悦,命运却把他们分别放在了法律天平的两端,鲍勃是警方正在通缉的要犯,而吉米却是接到命令努力追捕“狡猾的鲍勃”的警察。对于吉米来说,究竟是继续保持对挚友的忠诚,还是履行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人文背景
1862年,美国林肯总统在《宅地法》中规定,任何公民只需交15美元的证件费,便可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相当于160英亩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连续耕作五年以上就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这一措施民主地解决了独立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同时激发了美国人勤劳创业、发财的热情。
这时的人们纯朴、勤劳、勇敢,充满活力和生气,他们彼此重义气、讲交情,尽管他们在对付满腔怒火的印第安人时也干尽了野蛮的掠夺、杀戮等强盗行径,正如在西部文学作品中所看到的那样。
但也许是远离城市,西部资产阶级内部尚未染上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恶习,或者说为对付险恶的自然环境他们尚未顾及内部的倾轧和吞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处于资本主义飞速发展阶段,出现了资本集中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同时,中小资产阶级的破产及失业大军的不断扩大,使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和表面化。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民众对美国的“民主”社会产生了怀疑和失望。他们曾经为消灭蓄奴制的战争流过血,以为消灭了蓄奴制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民主国家。但事实上,美国不但没有成为“人人享有民主、自由、幸福权利”的天堂,而且成了世界上贫富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
在那里,一方面是一小部分卑鄙龌龊沉溺于奢侈生活的亿万富翁,另一方面是千百万永远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创作过程
美国南北战争以前的文学,由于受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理想所鼓舞,作家们多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创作;战后的文学,由于生活理想的破灭,作家们多以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生活。欧·亨利就是这些理想破灭了的作家中的一个,其人生之路崎岖、艰苦而又不幸。
欧·亨利当过牧童、药剂师、办事员、制图员、出纳员等。欧·亨利长期生活在下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心感身受。在他优秀的作品中,对资本主义腐朽的制度、狰狞的法律、虚伪的道德、庸俗的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丑恶现象,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揭露、讽刺和批判。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从百万富翁到警察、小偷、骗子无所不有。不过,欧·亨利笔下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生活地位卑微的小市民,作者对他们徒劳无益的自我牺牲,惨淡经营后的深刻绝望的凄凉生活状况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因此,欧·亨利在描写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时候,常常带着含泪的微笑,貌似幽默实则辛酸,通过表现社会生活中小人物凄凄惨惨的生活境地,使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初期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真实面目。
作者简介
欧·亨利(O.Henry)原名威廉·锡德尼·波特(WilliamSydney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1862年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15岁起就在叔父的药房当学徒,20岁到德克萨斯州一牧场放牛。1884年后,他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
另外,他还办过一份名为《滚石》(TheRollingStone)的幽默周刊。1887年,欧·亨利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1899年,他第一次署名“欧·亨利”发表短篇小说。
1901年,在纽约专门从事写作。1907年,欧·亨利再婚。1910年6月5日在纽约病逝,年仅48岁。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