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处
出处:《论语》
作者:孔子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扩展资料:
二十弱冠——男子二十就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不再是小孩了。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诠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二十而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以“二十而弱冠”开始,描述了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接着是“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岁左右的成年人;然后是“四十而不惑”,指的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不再困惑,更为成熟;接下来的部分逐渐描绘了五十岁及之后的不同人生阶段,最终以“不逾矩”收尾,强调了老年人应当保持适度的行为和态度。
这句话成为了描述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典表达之一,被广泛引用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