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的民俗风情
石柱之地,古为《禹贡》梁州之域。
西周、春秋时属巴国“南极黔涪”领地。
战国时期先后分属楚黔中地、秦黔中郡。
秦至东汉年间以境内七曜山为界分属巴郡、黔中郡和临江县(今忠县)、涪陵县(今彭水县)。
三国至十六国成(汉)时期属涪陵郡涪陵县。
南北朝至北周分属巴郡(今重庆市)、临江郡之临江县(今忠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浦州(今万州)之武宁县西界地置南宾县,为石柱建县之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石砫 宣抚司始理民事,隶重庆卫。
天启元年(1621年)升为宣慰司,隶夔州府(今奉节)。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土归流,置石砫厅,仍隶夔州府。
二十六年(1761年)升为石砫直隶厅,直隶四川省。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石石主 县,隶川东道。
二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十月先后隶四川省第八(署址酉阳)、第九(署址万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砫隶涪陵专区。
1959年6月16日,国务院批准改石砫县为石柱县。
1983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988年6月至2000年6月先后隶四川省、重庆市黔江地区(开发区),2000年7月直隶重庆市。
石柱县是以古代巴人为主体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土家族栖息地之一,全县共有民族29个(包括汉族),有土家族、汉族、苗族、 *** 尔族、蒙古族、独龙族、侗族、哈尼族、瑶族、朝鲜族、满族、 *** 、布依族、藏族、壮族、彝族、黎族、傣族、鄂温克族、畲族、珞巴族、佤族、白族、水族、土族、塔吉克族、门巴族、基诺族、撒拉族。
2009年末全县户籍17.03万户,人口53.9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3.11万人(城镇人口10.63万人)。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3%
旅游资源 有中国历史名镇西沱镇云梯街,佛教胜地千年古刹银杏堂,避暑胜地黄水国家级森林公园,城东回龙山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陵园,秦良玉屯兵抗清遗址万寿寨,城内秦良玉大都督府遗址,千古之谜的岩棺墓葬群,太白岩石壁置南宾县的碑刻,高原明珠黄水月亮湖、中国一号水杉母树,黄水镇仿土家民居一条街,绿草如茵的千野草场,山水交融的藤子沟水库。
绿树成荫的玉带河公园、滨河长廊、旗山公园等景点。
石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人杰地灵。
明末,石砫土司秦良玉亲率“白杆兵”两次援辽,屡建战功,受封太子太保忠贞侯,赐“太子太保总镇关防”。
对越反击战一等功获得者(师党委追认)王顺蛟,“爱民模范”陈太江( *** 授予),实践“ *** ”好干部黎昌和(市委、市 *** 授予)等都生长在这里。
以石柱土家山寨为原形的电影《太阳出来喜洋洋》已在重庆、石柱首映,石柱“啰儿调”被国务院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族在中国五十多个民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1982年全国民族调查,土家族有580多万人口,集中散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的武陵山区和湖北宜都以上的长江沿岸,其中主要在湘西的保靖、永顺、桑植、永定、古丈、凤凰等县区有近180万,鄂西的长阳、五峰、恩施利川等县市有170多万,渝东的石柱、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区有100多万,黔东北的印江、德江,沿河等县有100多万。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族人口占52万总人口的72%以上。
据考察论证,石柱西沱镇是远古巴土民族集居重镇之一。
土家人是巴人演变而来,是巴人的主体后裔。
巴人是中国西南的远古民族,形成和得名于夏商之际,活动于商代后期到南北朝。
在此之前,巴人中某一核心民族可能出自东方部族。
相传,远古时期,武落钟离山上(今湖北长阳县夷水河畔)有赤黑两个洞穴,住着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人家;巴氏之子生于赤洞,名务相,其未四姓之子生于黑洞;五姓人家渔猎为生,没有首领,五姓之子共掷剑于一石洞,中者为首,巴氏之子独中,众子惊叹。
又令各乘船,浮者为首,惟巴氏之子独浮,其余四子皆沉。
于是共立巴氏之子巴务相为首领,称“廪君”。
五氏联盟,形成了巴人最早的部族。
廪君乘土船逆夷水(今清江)而上到盐阳(今恩施),盐水女神告诉廪君,此处出鱼出盐,要与廪君长守共享,是夜要与廪君同宿,廪君不从,女神变成虫子群飞,掩天蔽日十余日,廪君射杀虫子,战胜了女神。
于是廪君帅巴人定都恩施,形成了远古巴人部族最早的都城。
早期巴人以恩施为中心,活动于鄂西,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 巴人在清江流域繁衍。
随着势力不断增强.兴盛时期,势力范围 发展到西至四川的阆中,北至陕西的汉中,东至宜都下面枝江, 南至黔东北与湘西的整个武陵山区,方圆数千里,巴人随着活亏领域不断扩张,一面由清江往上到利川入石柱,一面沿清江东行到宜都入长江,再顺江而上。
同时,巴族也受到兴起的楚人的压迫,被迫向西面迁移、渐次将都城即中心区域迁至“枳(现在的涪陵市),再后迁移至重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22之年,能征善舞的巴族参加周武王举伐殷商幕君的战争,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表现勇锐顽强,不但产生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世称同时增强了巴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巴族社会的发展。
于是巴族在汉中立为“巴国”,属于周王朝在南方的诸候国。
从此有了“巴国”著称于史。
巴国和楚国是最重要的邻国,巴楚斗争几乎贯穿巴民族全部历史。
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强大,巴国受到压迫越重,巴成了楚的附庸国.这也是巴国势力范围从汉水.清江一带逐渐向西南重庆迁移的重要原因。
入川后,巴国与蜀国因统治者族属相同,发展友好。
不料与此同时,川北面的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国家很快强大起来,就在公元前316年,秦国伐蜀,蜀国灭亡,秦国随及挥师东进,俘虏巴王,灭了巴国。
至此,巴国历史结束。
秦灭巴蜀后,巴国作为政权消亡了,但以族人依然存在,势力还相当强大,秦国一时难以全部控制.为稳定政权,对巴人 贵族在赋税,刑法等方面给予极大优待,在巴国故地设郡,对归顺的巴族首领委任地方宫职。
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巴人为挣脱北方和中厚秦楚的压迫,又逐渐向湘西、鄂西、渝东南、黔东北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推进,回到巴人起源的地方。
武陵山区山大谷深林茂,沟壑纵横,崎岖险要,适合人的生活习俗。
巴人在这一广袤地带火耕水耨,渔猎山伐,生息繁衍,在漫长的演变中“巴人”一词逐渐淡化,被称为“蛮人”,如板楯蜜、五溪蛮、武陵蛮、巴郡南蛮等。
到了唐代以后从梁、唐、汉、周五代起,原来意义上的“巴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土”字作称,如土司、土民、土人、土家等,亦或土、蛮混称或交替使用,“蛮”是侮称,土要客气一些,后来“土”就成了“蛮”的别称。
公元1206年即从元代起,由于大量 *** 和其它民族如苗族、侗族、仡佬族人的迁入,“土”逐渐转化成了土家族的专用名称,以用于“土”与“汉”以及“土”与其它民族的对称和识别
综上所述,巴人与土家族根据空间、时间和人群的吻合,得出结论: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渝东、鄂西、湘西的巴人,汉魏时期演变为“五溪蛮”;五溪蛮分布生活于武陵山区的酉、辰、巫、武、沅五溪地带,生存绵延千年至宋代,民族特征稳定;之后,这支以巴人后裔为主体的五溪蛮融合少数民族和部份汉族,经历漫长的岁月,逐步形成了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