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复在文言文中有对待的意思吗,向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复 释义 fù ① 返回;回还。
《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先典攸高。”《信陵君窃符求赵》:“以是知公子恨之~返也。”
② 回复;回答。《信陵君窃符求赵》:“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谢。”
《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 ③ 恢复;还原。
《出师表》:“兴~汉室,还于旧都。”《师说》:“师道之不~,可知矣。”
④ 免除赋税徭役。《史记?高祖本纪》:“沛幸得~,丰未得~。”
⑤ 报复。桓宽《盐铁论?本论》:“有~匈奴之志。”
⑥ 再;又。《劝学》:“虽有槁暴,不~挺者。”
《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见。” ⑦ 夹衣。
《世说新语?夙惠》:“冬天昼日不著~衣。” ⑧ 夹层的。
《旧唐书?王锷传》:“作~垣洞穴,实金钱于其中。” ⑨ 繁复;重复。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疑无路。” ⑩ 通“覆”,覆盖,盖住。
《女娲补天》:“天不兼~,地不周载。”《促织》:“~之以掌,虚若无物。”
望采纳~~。
2. “复”字文言文什么意思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复”--光复、重新建立的意思
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复”--“继续”的意思
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复”--恢复的意思
明日复明日
“复”--又的意思
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复”--“再”的意思
3. “起复”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起复 qǐ fù 1. 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制尚未满期而 *** 任职。
例:《北齐书•清河王岳传》:「元象二年,遭母忧去职,寻起复本任。」 2. 明清后又指服父母丧满期后重行出来做官。
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起复后,便再到福建,希图当个差使。」 3. 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
例:《红楼梦》第三回:「他系此地人,革后家居,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 4. 恢复;康复。
例:《红楼梦》第五五回:「谁知服药调养,直到三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下红也渐渐止了。」 5. 相当于参差。
例: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唐瑀﹞《桃源涧》云:‘清响散高林,暗流出浅草。石脉互起复,安所穷杳渺。
’」。
4. 再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 再 zài
〔数〕
(1) (会意。小篆:从一,冓( 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
(2) 同本义 [another time]
再,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樊缨十有再就。——《周礼·巾车》
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
过言不再。——《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再则曰老大帝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再录一堂(复审一次);再速(再请);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蚕第二次蜕皮时的不食不动状态)
(4) 两次 [o times;doubly;ice]
女工再税。——《盐铁论·本议》
击赵者再。——宋· 苏洵《六国论》
日再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再夺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至再三。——清· 方苞《狱中杂记》
词性变化
◎ 再 zài
〈副〉
(1)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again;afresh;once again]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庙。——叶紫《星》
(2) 又如:再试一次;拿来再商量;再议;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阐(再度显扬)
(3) 重,重新 [anew]
勿复再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再火令药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再眺山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寰再上疏。——《明史》
(4) 又如:再计(重新谋划);再审(重新审查)
(5) 更,更加 [once more]——表示程度
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茅盾《雷雨前》
(6) 又如:再高点儿;再多点儿
(7) 另,另外 [another]。如:再吃一点菜;再创新纪录;再行(另外进行某项活动)
(8) 与否定词配合使用,强调情况的普遍性
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红楼梦》
(9) 用于让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么”、“不管怎样”的意思 [in any case]
水再深脚也能过,山再高手也能攀。——《赶车传》
(10)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 [but;yet]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11) 表示两种行为或情状并举、并存、相当于“且…且”、“又…又”
其词旨乃典乃文,再恳再切,实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