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如何做到立意新颖
1. 写作文怎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突出,立意新颖,深刻
立意能力就是确定中心思想的能力,写作文怎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突出、立意新颖、深刻呢?。
考高分的作文,在立意方面应该做到中心明确,突出、新颖,深刻。怎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突出、立意新颖、深刻呢?语文课上,老师不是常带我们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吗?这中心思想就是中心,每篇课文都有一个中心,不管它是写人,还是写事,也不管它涉及内容多少,它都必定有一个中心。
比如《爱迪生》写的是爱迪生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想尽办法搞实验,不怕危险,不顾劳累,顽强地工作,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呢?写这个故事,是要赞扬爱迪生热爱科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赞扬爱迪生的精神,让大家学习爱迪生这种热爱科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这就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涉及的思想内容很多,但它的中心思想只能有一个,众多的思想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
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写了很多事:童第周一面干活一面学习,他很好学;他正视自己的问题,不好面子,请校长让他继续跟班学习;他有志气,刻苦学习和钻研,终于成功地剥掉了青蛙卵的外膜等等。这么多的事都是紧紧相连的,它们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 “一定要争气”展开的。
正因为童第周“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不好面子”、“发愤学习,刻苦钻研”并“取得了成功”,他才能为自己争气、为中国人争气。他的这种“一定要争气”的精神正是作者要赞扬、表达的中心思想。
中心要明确课文有中心,我们写文章也一样。我们写人、写事、写景、写物,都是为了要说明一个道理。
当然,这个要说明的道理必须是明确的和符合客观实际的。有位小同学写“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时,写了一个叔叔骑车撞倒了一个老太太,溜之大吉。
他要说明的“中心”是什么呢:现在年轻人的道德水平很有问题。武老师帮助他分析道:这篇作文写的也可能是事实,但他所说明的道理是不对的,也就是说他的立意不正确,中心思想有问题。
尽管那个叔叔不讲道德,但应该看到,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这样的事也只是社会上的个别现象,把它说成是整个年轻一代的问题,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怎么改呢?这位小同学听了武老师的分析,又仔细回忆了当时的情景,最后把文章改成了另一个样子:骑车人逃走后,立即围过很多人来,大家异口同声地斥责骑车人的不讲道德,还有几个叔叔阿姨过来扶起了老太太,关切地问她“摔伤了没有?”“要不要去医院?”然后又扶送老太太回家,老太太虽然很为那骑车人生气,但看到了大家都和她一样生气,还有这几个年轻人关心她、送她回家,感动地说:“现在,不管到哪儿,总还是好人多啊!”这样一改,文章就好多了,立意就新颖的多了,写作文怎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突出、立意新颖、深刻呢?()。
中心要集中一篇文章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好,这个中心还必须突出,通常我们见到的中心不够突出的作文主要是头绪太乱,有多中心的毛病。多中心就等于无中心,想面面俱到,样样都谈,但结果肯定是面面都写不透;样样都说不清。
例如有一篇《运动场上的新风尚》的作文提纲:1、A和B在一百米赛跑前交流经验。2、比赛时,D偷跑,裁判没发现。
3、E与C一向有意见,不说话。在C到达终点时,E上前扶他,从此两人好了。
4、0获得第二,但他对终点裁判承认了自己偷跑,主动放弃了资格。5、F被抛到后面,但他坚持跑到终点。
这个提纲的毛病就是头绪多,中心不集中。它究竟是赞扬O的诚实,还是赞扬A和B切磋技艺?它究竟是赞扬E与C和睦友好了,还是赞扬下的坚韧毅力?好像都沾点边,但又都没有讲透,真让人摸不着头脑,“一块石头打不中两只兔子”。
只有中心集中,才能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突出。立意新颖深刻立意新颖、深刻,是说文章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就是说要写别人没见过的事,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强调文章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透过生活的现象,能“以小见大”,揭示能够反映时代风貌的本质问题。
做到立意新颖、深刻并不是什么很神秘、很难做到的事。只要我们平常注意思想修养和关心时事政治,思想有高度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自然立意不一般了。
平时仔细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特别是那些以前没发生过的事,并经常做观察笔记,随手记下来,这也会帮助你在作文时有新鲜的材料和新颖、深刻的立意。这里,我们还是以一篇《我的书包》的学生作文说说立意要注意角度,要学会“以小见大”的道理。
有位同学想写一篇文章,中心也有了,就是要表达实行素质教育要减负这个主题。所选的材料是老师过去布置了很多的作业,一点儿玩的时间都没有。
现在,学校里的老师不布置作业了,我的书包又减轻了。同学们都高兴地唱呀跳呀。
这也算“以小见大”吧。可武老师看了,觉得这同学“见”得还不够“大”。
武老师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不布置作业了,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同学们都开心地参加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如果把书包当作人来写,书包会有什么感想?这样一改,写的还是原来。
2. 写作文怎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突出,立意新颖,深刻
立意能力就是确定中心思想的能力,写作文怎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突出、立意新颖、深刻呢?。
考高分的作文,在立意方面应该做到中心明确,突出、新颖,深刻。怎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突出、立意新颖、深刻呢?语文课上,老师不是常带我们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吗?这中心思想就是中心,每篇课文都有一个中心,不管它是写人,还是写事,也不管它涉及内容多少,它都必定有一个中心。
比如《爱迪生》写的是爱迪生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想尽办法搞实验,不怕危险,不顾劳累,顽强地工作,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呢?写这个故事,是要赞扬爱迪生热爱科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赞扬爱迪生的精神,让大家学习爱迪生这种热爱科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这就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涉及的思想内容很多,但它的中心思想只能有一个,众多的思想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
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写了很多事:童第周一面干活一面学习,他很好学;他正视自己的问题,不好面子,请校长让他继续跟班学习;他有志气,刻苦学习和钻研,终于成功地剥掉了青蛙卵的外膜等等。这么多的事都是紧紧相连的,它们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 “一定要争气”展开的。
正因为童第周“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不好面子”、“发愤学习,刻苦钻研”并“取得了成功”,他才能为自己争气、为中国人争气。他的这种“一定要争气”的精神正是作者要赞扬、表达的中心思想。
中心要明确 课文有中心,我们写文章也一样。我们写人、写事、写景、写物,都是为了要说明一个道理。
当然,这个要说明的道理必须是明确的和符合客观实际的。有位小同学写“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时,写了一个叔叔骑车撞倒了一个老太太,溜之大吉。
他要说明的“中心”是什么呢:现在年轻人的道德水平很有问题。武老师帮助他分析道:这篇作文写的也可能是事实,但他所说明的道理是不对的,也就是说他的立意不正确,中心思想有问题。
尽管那个叔叔不讲道德,但应该看到,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这样的事也只是社会上的个别现象,把它说成是整个年轻一代的问题,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怎么改呢?这位小同学听了武老师的分析,又仔细回忆了当时的情景,最后把文章改成了另一个样子:骑车人逃走后,立即围过很多人来,大家异口同声地斥责骑车人的不讲道德,还有几个叔叔阿姨过来扶起了老太太,关切地问她“摔伤了没有?”“要不要去医院?”然后又扶送老太太回家,老太太虽然很为那骑车人生气,但看到了大家都和她一样生气,还有这几个年轻人关心她、送她回家,感动地说:“现在,不管到哪儿,总还是好人多啊!”这样一改,文章就好多了,立意就新颖的多了,写作文怎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突出、立意新颖、深刻呢?()。
中心要集中 一篇文章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好,这个中心还必须突出,通常我们见到的中心不够突出的作文主要是头绪太乱,有多中心的毛病。多中心就等于无中心,想面面俱到,样样都谈,但结果肯定是面面都写不透;样样都说不清。
例如有一篇《运动场上的新风尚》的作文提纲:1、A和B在一百米赛跑前交流经验。2、比赛时,D偷跑,裁判没发现。
3、E与C一向有意见,不说话。在C到达终点时,E上前扶他,从此两人好了。
4、0获得第二,但他对终点裁判承认了自己偷跑,主动放弃了资格。5、F被抛到后面,但他坚持跑到终点。
这个提纲的毛病就是头绪多,中心不集中。它究竟是赞扬O的诚实,还是赞扬A和B切磋技艺?它究竟是赞扬E与C和睦友好了,还是赞扬下的坚韧毅力?好像都沾点边,但又都没有讲透,真让人摸不着头脑,“一块石头打不中两只兔子”。
只有中心集中,才能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突出。立意新颖深刻 立意新颖、深刻,是说文章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就是说要写别人没见过的事,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强调文章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透过生活的现象,能“以小见大”,揭示能够反映时代风貌的本质问题。
做到立意新颖、深刻并不是什么很神秘、很难做到的事。只要我们平常注意思想修养和关心时事政治,思想有高度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自然立意不一般了。
平时仔细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特别是那些以前没发生过的事,并经常做观察笔记,随手记下来,这也会帮助你在作文时有新鲜的材料和新颖、深刻的立意。这里,我们还是以一篇《我的书包》的学生作文说说立意要注意角度,要学会“以小见大”的道理。
有位同学想写一篇文章,中心也有了,就是要表达实行素质教育要减负这个主题。所选的材料是老师过去布置了很多的作业,一点儿玩的时间都没有。
现在,学校里的老师不布置作业了,我的书包又减轻了。同学们都高兴地唱呀跳呀。
这也算“以小见大”吧。可武老师看了,觉得这同学“见”得还不够“大”。
武老师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不布置作业了,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同学们都开心地参加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如果把书包当作人来写,书包会有什么感想?这样一改,写的还是原。
3. 怎样写好记叙文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记叙文主要的就是要用心去体会所写人和事中所蕴含的情感。
而记事方面的记叙文首先就是“事情”。事情是由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事情本身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记事应把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在交代要素时要根据情况来灵活的运用,一般说来,记叙真实的重要的事情,六个要素都要交代清楚。
在记叙的几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这部分要着重写,写具体,写充实,以突出中心思想。 同时要注意详略得当。
想要写一篇好的作文,主要的是讲究其新意,下面介绍三种创造新意的方法: 一、找准机会。一句话,一个人,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成为作文的题材,只要你曾经经历过,有真挚的情感。
有了想法,就会使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变的不同寻常,甚至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也将产生联系。我们知道写父亲的文章是很多的,但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却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成了他写作的源泉。
同样的,我们同学的作文也是如此。 二、出其不意法。
作文最忌的是平铺直叙,犹如一杯白开水,要在自然中求变化,出其不意的构思才能做到引人入胜。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鲁迅是逆转达手法的高手,《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一件小事》中,“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后来在人力车夫的实际行动教育下,终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觉得有些迂的车夫成了“我”须仰视才且“时时记起”的人物。 三、同中求异。
我们应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发前人所未发,力求新意。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
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 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前者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后者提倡能手竞争),又如“物极必反”与“物极未必反”,“欲速则不达”与“不速则不达”,“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
总之,作文要创新,才能吸引别人,得到高分。
4. 怎样写好记叙文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记叙文主要的就是要用心去体会所写人和事中所蕴含的情感。
而记事方面的记叙文首先就是“事情”。事情是由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事情本身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记事应把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在交代要素时要根据情况来灵活的运用,一般说来,记叙真实的重要的事情,六个要素都要交代清楚。
在记叙的几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这部分要着重写,写具体,写充实,以突出中心思想。
同时要注意详略得当。
想要写一篇好的作文,主要的是讲究其新意,下面介绍三种创造新意的方法:
一、找准机会。一句话,一个人,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成为作文的题材,只要你曾经经历过,有真挚的情感。有了想法,就会使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变的不同寻常,甚至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也将产生联系。我们知道写父亲的文章是很多的,但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却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成了他写作的源泉。同样的,我们同学的作文也是如此。
二、出其不意法。作文最忌的是平铺直叙,犹如一杯白开水,要在自然中求变化,出其不意的构思才能做到引人入胜。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鲁迅是逆转达手法的高手,《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一件小事》中,“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后来在人力车夫的实际行动教育下,终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觉得有些迂的车夫成了“我”须仰视才且“时时记起”的人物。
三、同中求异。我们应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发前人所未发,力求新意。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
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前者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后者提倡能手竞争),又如“物极必反”与“物极未必反”,“欲速则不达”与“不速则不达”,“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
总之,作文要创新,才能吸引别人,得到高分。
5. 写景作文怎么立意才新颖,要具体的立意,谢谢
如何使写景文章有比较高远的立意。很简单地说:有“写自然”要与“写人生”有一点有机的联系。或者说,写自然要写出一点人生感悟。
其一,“写自然”要与“写人生”有一点有机的联系。
这里我们说“有一点”“有机的联系”,这个“有一点”“有机”非常重要。写景文章,重头戏自然在写景物。我们写景,要铺开来写,要传神地写,要有层次地写,把景物写得“美”,写得“有气势”,写得“传神”,文章才能吸引人,才能让人身临其境。但我们在写的时候,要贯串一个“意”,要有一个“神”。这个“意”要蕴含在文中,有时只要“点一下”即可。我们不能把这个“意”当作重点铺开来写,那文章就不是写景文章了,成议论文了。
明确了“意”,写的时候就“心中有数”了。《那一片绿色》,如果写农村田野之绿,是不是可贯串“自然的生机离不开农人的辛勤劳作”之意。写春天田野麦苗之美,心中要有“农民播种”之意,写夏天麦浪翻滚,心中要有“农民耕耘灌溉”之意。这个“意”的点明只要一两句话,或者放在文章中间,或者放在文章末尾。这样就把写自然和写人生"有机结合"起来了。
同样是写《那一片绿色》,有的同学写“城市的那块地”,写退休的老人在那里散步,写孩子星期天在那儿活动,写傍晚时下了班的人们在那里伫立,就是不是可以点出这样一个“意”:一块绿地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欢欣,反衬出城市生活的喧嚣繁杂,呼吁人们更多地走向自然。
其二,写自然要写出一点人生感悟。我们观察自然,要悟出点什么来。人是常常会从自然中得到某种安慰得到某种启示的。写《季节》这篇文章,你可以写一个季节,也可以写四季。如果写四季,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该有重点写两三个季节。如果写一个季节,要把这个季节的特点和自然风物写深透。写"季节"是重点,但还是离不了“感悟”。如有的同学感受到“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悟到了“有美好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成果”的道理,立意就比较高了。
6. 作文怎样做到立意高深
写作文要有高深的立意,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常常讲这样一句话,同时会给出诸如平时多观察、多读书、多用心思考、多感悟之类的指导性言语。
当然,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做观察、多读书,这些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立意的深度确实很有帮助,但是这些指导归根结底是要求学生在课外下功夫,而实际上,比这些更为基础的是学生的课内功夫。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将关注点集中在课内,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发掘教学内容之中的人文素养因素,帮助学生提高作文立意。
人文素养是人本身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诸如按照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及国家,甚至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等都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只有帮助学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其思想境界、思辨能力以及认知水平得以提高,也才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作文的深度。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他们作文的立意呢?结合在教学一线所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立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提炼课文的人文内涵 高中教科书里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而每册教材里都会有不少经典的文学类文章,这些文章都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都为我们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文立人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材的1-5册中,《我心归去》(韩少功)、《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前方》(曹文轩)、《老王》(杨绛)、《我与地坛》(史铁生)等国内名家作品以及《神的一滴》([美]梭罗)、《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像山那样思考》([美]奥尔多・利奥波德)、《鸟啼》([英]劳伦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法]雨果)、《品质》([英]高尔斯华绥)等国外名篇都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然而,在高中学生大多都被“圈养”起来的教育大背景下,如何以教材为本去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使其通过学习一篇篇的课文将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地培养和提升起来,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认真做好的一门功课。
提炼课文的人文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教学。在每一篇具有较深内涵的经典文学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与学生一起去对文章作者的人生经历、文章的情境以及文章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等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并且透过文章的情节、形象等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总结、概括并且提炼出来。
甚至有些人文内涵比较深刻的自读课文也可以拿来借鉴。而在每个学期的期末之前,教师可以将这些和学生一起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人文内涵汇集起来,编成《教材课文人文内涵提炼集》,并将之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继续学习、领悟并提升自己。
师生共同努力对课文进行研读,并体验、感受、提炼其中的人文内涵,会使双方的灵魂在这一过程中经受一次洗礼和升华。如果教师在之后能再督促学生将这些提炼的成果反复阅读,将会使他们的领会得到又一次的洗礼和升华。
如此这般,我们就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育和提升了。学生的心灵天长日久地接受这些美好的人文内涵的润养,必定会一天天地净化、升华,其人文素养就会逐步提升。
只有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提升,他们才能够站在较高的人文高度上,给自己的作文立高深之意。 二、从试题中收获人文内涵 高中三年,学生所做的语文试题应该不下百套,很多学生做得厌烦至极,甚至麻木。
在这种情势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根本无从下手。鉴于这点,在对具体试卷的讲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解题方法、心理指导,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向在学习经典文学类作品时那样,对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的人文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提炼。
将这些文本的人文内涵也作为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优秀材料,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三年下来,学生做过的上百套试题,其中有上百篇的文学类文本,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面对高考心无旁骛的学生来讲,这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耶稣被钉于十字架之上,其肉体无比痛苦,无自由可言,但其心灵却是自由且崇高的,其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高中学生都会经历痛苦的做题体验,而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这些痛苦的做题体验中不断涵养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的人文素养一天天地提升。 三、重视挖掘课内资源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语文课内的很多人文素养资源都被长期地漠视,致使学生在课外多观察、思辨、感悟,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处于一种不切实际的虚幻状态。
这种教学模式是无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发展和提升的。而就是这种教学常态使得现在高中生的作文普遍出现写作水平不高、立意不深、语言低幼化等问题。
因此,我们不能够永久地漠视课内的这些优秀的人文素养资源,要予以充分重视挖掘并充分利用。具体来说,可以分两步进行: 首先,帮助学生练好课内功夫,不但要将教读和考练两个环节落实,还应该注重促进课内外的良性互动。
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