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张兆和:她为何直到他死依旧和他有芥蒂,答案藏在新婚时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沈从文是中国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对妻子张兆和是一见钟情。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在1928年,这年,沈从文26岁,是当时的中国公学的老师,而张兆和则年仅18岁,她是沈从文教授的女学生之一,她也是当时中国公学的校花。
两人最初遇见时,沈从文虽然已经在文坛积累了一定的名气,但因为他来自湘西农村且学历很低,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学历,加上他性格内向,所以在学校里他是非常不起眼的存在。所以当时,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时,被她排在了青蛙13号。
因为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实在太多了,张兆和还曾经气愤地拿着他写的情书去找当时的校长胡适告状。张兆和见到胡适就说:“写得太肉麻了,请你告诉他让他以后不要给我写信了。”作为沈从文好友的胡适听了很为难地说:“可是他固执地爱着你啊。”张兆和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可是我固执地不爱他啊!”
既然张兆和固执地不爱他,那么后来两人为何又得以在一起了呢?原来,这其中有一个神助攻胡适。胡适和张兆和的父亲张武龄关系极好。几年后,张兆和考北大,国文满分,数学零分,又是国文系主任胡适拍板录取。后来,胡适还介绍张兆和到中央日报做编辑工作。胡适撮合沈从文和张兆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对沈从文的了解,他认为:“他(沈从文)会成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家”。
在胡适的强力撮合下,沈从文张兆和终于走到一起。
在1930年初,胡适辞去了中国公学校长的职务,到北大做教授去了。1930年,沈从文也离开中国公学,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张兆和继续留在中国公学念书,完成了大学学业。沈从文对张兆和的感情,继续在信中体现,他这一时期的信件,后来大多收入《从文家书》,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白话情书的典范。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称尽管很多人都愿意做君王的奴隶,而他却只愿意做张兆和一人的奴隶。这些书信,一方面是表达相思,另一方面,此时也是沈从文写作技艺突飞猛进的阶段,写信大概也是他的创作需要。
1933年初春,沈从文致信张兆和,信中婉转表示,可以请二姐允和帮忙向其父母提亲。并且说,如果父母同意,请张兆和早点打电报通知他,让他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开始是胡适,现在则是张允和成为正式的媒人。在儿女的婚事上,张兆和的父亲张武岭是很开明的人。长女嫁给顾传玠,因为顾是演员,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允和许配给周有光,在当时也不过是平常人家的孩子。对沈从文的求婚,张武岭也很快就表示了同意。
鸿雁传书寄相思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结婚。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接到这封信后,也非常思念沈从文的张兆和也提笔给沈从文写了一封回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朴实但是温情满满的张兆和致沈从文的回信。
这封信呢被写就到现在已经近百年了,当我们依旧可以从这封信里感受到当时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思念依恋和温情,可很让人遗憾的是,正是在沈从文这次回凤凰、夫妻分居期间,他在熊希龄家认识了女作家高青子,在此后近十年,他一直和高青子保持着暧昧的关系。也因为这段婚外恋,张兆和对沈从文有了芥蒂。
直到最后第三者高青子退出,沈从文的这段婚外恋才最终落幕。高青子离开后,沈从文在《水云》中不无惆怅地写道:“自从‘偶(青)然(子)’离开了我后,云南就只有云可看了。”
但高青子离开后,清高的张兆和也并未因此原谅沈从文,她最终一直与沈从文隔阂。沈从文以高青子为原型的小说《看虹录》遭到批判后,张兆和对这段婚外恋更加介怀了。
这种隔阂,敏感的沈从文自然能够轻易察觉到,妻子越是如此,他便觉得自己越是愧对她。也因为这愧疚,他过世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依旧是道歉语,他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也是在这一声道歉声里,张兆和才彻底地释怀了。丈夫死后,她一直忙着整理《沈从文全集》,期间已放下芥蒂的她,在细读他作品、整理完他生平日记、书信、资料后,终于完全地懂了沈从文。
也因为彻底懂了,她才在《沈从文家书》的后记里写下了一段长长的感慨。这样的文字,是极其感性的。在这段后记里,张兆和写到: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直到此时,张兆和才真正完全地放下了所有的芥蒂。对于张兆和和沈从文的感情,有人曾评价过,说张兆和是一朝被背叛便永不原谅,是不是过分冷酷无情了些。
但也有人认为,感情一旦遭遇背叛便已经破碎,既然已经破碎,能在一起已是恩慈,谁又能苛求她去原谅呢!有人说,未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或许这句话也是张兆和内心的真实写照。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在1928年,这年,沈从文26岁,是当时的中国公学的老师,而张兆和则年仅18岁,她是沈从文教授的女学生之一,她也是当时中国公学的校花。
两人最初遇见时,沈从文虽然已经在文坛积累了一定的名气,但因为他来自湘西农村且学历很低,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学历,加上他性格内向,所以在学校里他是非常不起眼的存在。所以当时,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时,被她排在了青蛙13号。
因为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实在太多了,张兆和还曾经气愤地拿着他写的情书去找当时的校长胡适告状。张兆和见到胡适就说:“写得太肉麻了,请你告诉他让他以后不要给我写信了。”作为沈从文好友的胡适听了很为难地说:“可是他固执地爱着你啊。”张兆和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可是我固执地不爱他啊!”
既然张兆和固执地不爱他,那么后来两人为何又得以在一起了呢?原来,这其中有一个神助攻胡适。胡适和张兆和的父亲张武龄关系极好。几年后,张兆和考北大,国文满分,数学零分,又是国文系主任胡适拍板录取。后来,胡适还介绍张兆和到中央日报做编辑工作。胡适撮合沈从文和张兆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对沈从文的了解,他认为:“他(沈从文)会成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家”。
在胡适的强力撮合下,沈从文张兆和终于走到一起。
在1930年初,胡适辞去了中国公学校长的职务,到北大做教授去了。1930年,沈从文也离开中国公学,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张兆和继续留在中国公学念书,完成了大学学业。沈从文对张兆和的感情,继续在信中体现,他这一时期的信件,后来大多收入《从文家书》,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白话情书的典范。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称尽管很多人都愿意做君王的奴隶,而他却只愿意做张兆和一人的奴隶。这些书信,一方面是表达相思,另一方面,此时也是沈从文写作技艺突飞猛进的阶段,写信大概也是他的创作需要。
1933年初春,沈从文致信张兆和,信中婉转表示,可以请二姐允和帮忙向其父母提亲。并且说,如果父母同意,请张兆和早点打电报通知他,让他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开始是胡适,现在则是张允和成为正式的媒人。在儿女的婚事上,张兆和的父亲张武岭是很开明的人。长女嫁给顾传玠,因为顾是演员,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允和许配给周有光,在当时也不过是平常人家的孩子。对沈从文的求婚,张武岭也很快就表示了同意。
鸿雁传书寄相思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结婚。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接到这封信后,也非常思念沈从文的张兆和也提笔给沈从文写了一封回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朴实但是温情满满的张兆和致沈从文的回信。
这封信呢被写就到现在已经近百年了,当我们依旧可以从这封信里感受到当时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思念依恋和温情,可很让人遗憾的是,正是在沈从文这次回凤凰、夫妻分居期间,他在熊希龄家认识了女作家高青子,在此后近十年,他一直和高青子保持着暧昧的关系。也因为这段婚外恋,张兆和对沈从文有了芥蒂。
直到最后第三者高青子退出,沈从文的这段婚外恋才最终落幕。高青子离开后,沈从文在《水云》中不无惆怅地写道:“自从‘偶(青)然(子)’离开了我后,云南就只有云可看了。”
但高青子离开后,清高的张兆和也并未因此原谅沈从文,她最终一直与沈从文隔阂。沈从文以高青子为原型的小说《看虹录》遭到批判后,张兆和对这段婚外恋更加介怀了。
这种隔阂,敏感的沈从文自然能够轻易察觉到,妻子越是如此,他便觉得自己越是愧对她。也因为这愧疚,他过世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依旧是道歉语,他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也是在这一声道歉声里,张兆和才彻底地释怀了。丈夫死后,她一直忙着整理《沈从文全集》,期间已放下芥蒂的她,在细读他作品、整理完他生平日记、书信、资料后,终于完全地懂了沈从文。
也因为彻底懂了,她才在《沈从文家书》的后记里写下了一段长长的感慨。这样的文字,是极其感性的。在这段后记里,张兆和写到: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直到此时,张兆和才真正完全地放下了所有的芥蒂。对于张兆和和沈从文的感情,有人曾评价过,说张兆和是一朝被背叛便永不原谅,是不是过分冷酷无情了些。
但也有人认为,感情一旦遭遇背叛便已经破碎,既然已经破碎,能在一起已是恩慈,谁又能苛求她去原谅呢!有人说,未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或许这句话也是张兆和内心的真实写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