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是什么?

 我来答
青柠姑娘17
2022-10-29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63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7.9万
展开全部
问题一:什么叫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理解
一、理念

何谓“理念”?似乎至今还未见权威的定义。《新现代汉语词典》将“理念”注解为“观念。如民主理念,人道理念,经营理念”;(注:王同亿主编:《新现代汉语词典》,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984页。)《语言大典》将“理念”作“宇宙的心理本质或精神本质,它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就像人的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一样”(注:王同亿主编《语言大典》上册,三环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3页。)的定义;《汉语大词典》则把“理念”直释成“理性概念”。(注: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第四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571页。)而《辞海》指出(注:《辞海》中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2776页。):“理念”为旧哲学之名词,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而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观念”指理性领域的概念,亦称理念。

难道“理念”是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其实,据哲学界提供的研究资料表明,即便是最早提出“理念”一词并有过初步阐释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把“理念”作为哲学术语专门探讨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自觉将“理念”与相近、相关概念如“理智概念”、“理性概念”区别分析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及最早对“理念”进行过最集中最详尽讨论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们在论述或辨析“理念”这一概念时,由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而对“理念”在哲学上的理解和使用亦有所不同。苏格拉底认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所以只有单一的理念”,“而所谓理念正是思想想到的在一切情况下永远有着自身同一的那个单一的东西”;(注:颜一著:《流变、理念与实体――希腊本体论的三个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94页。)柏拉图提出:“感性事物是按理念来命名的,因理念而得名的”,(注:转引自北大哲学系外哲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1981年版上卷第72页。)“人应当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注:转引自北大哲学系外哲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1981年版上卷第75页。)他认为“理念”是永恒不变的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观念实体;康德认为“理念”是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的“纯粹理性的概念”;(注: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厦门大学高教所2000届博士研究生论文集。)黑格尔对于理念似乎没有定一的认识,他认为:“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理念可以理解为理性(即哲学上真正定义的理性),也可以理解为主体与客体、观念与实在、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的统一;可以理解为具有现实性于其自身的可能性;或其本性只能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等等。因为理念包含有知性的一切关系在内。”(注:转引自北大哲学系外哲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1982年版第427―429页。)黑格尔甚至还提出过:“理念自身就是辩证法”,“理念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等等之说。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他们并没有对“理念”有一个统一的概说。

以上是西方哲学大师们对“理念”的辨析和阐述。而据韩延明教授对“理念”的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虽没有“理念”一词,但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的“理”与西方古代哲学范畴中的“理念”在内涵上有许多相通、相同之处。他认为中国历代“理”之演变可分为九个阶段:(注: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厦门大学高教所2000届博士研究生论文集。)(1)春秋时期的“理”为经理、治理;(2)战国时代的“理”为义理和天理;(3)秦汉时“理”为名理;(4)魏晋南北朝......>>

问题二:中国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中国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系统性理念。

教育理念的基本特点:

(1)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成果;

(2)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属“好教育”的观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 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

(4)教育理念是个其外延比较宽泛并能反映教育思维一类活动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

(5)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

参考链接:

鼎育理念_百度百科

baike.baidu/...3YtSj_

问题三:教育理念与教育观念有什么区别 首先说明什么是关于教育事物本身的看法,主要说明教育事物的本质、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究竟是什么。现在认为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同时还是教师进步、成长的地方,所以在这个理念的支配下,我们国家许多学校有一种新的动向,很多中小学纷纷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挂勾,不仅仅为搞科研,主要是培训教师,让教师在跟科研人员、跟高校的专家教授接触当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不仅要把学校办成学生成长的乐园,还要让学校成为教师群体成长的地方。不同的理念导致不同的行为,再回头反思一下我们国家的发展以及我们个人的发展,最根本的缺什么呢?中国人不缺少干劲,也不缺少热情,更不缺少智慧,关键是选错了方向,没有干到正地方去。那么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决定我们方向的问题就是理念问题,我们不妨把理念的作用总结成4句话:理念决定着方向,理念决定着方法,理念决定着成败,理念决定着前途。所以教育理念的第一方面就是研究教育究竟是什么。 其次教育理念同时还是关于教育价值的一种判断。价值对教育界非常重要,教育价值就是教育上这件事、这个东西或这项活动有什么用。举例讲,教师的讲课有什么用,你只有对它的价值加以深刻领会,你才能很正确地运用它。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不是讲课就对,而可能是你讲得越多效果越差。再举个例子,比如学生的作业,学生的作业很有用,但你想学生的作业起的作用是什么,而我们素质教育当中给它的功能、让它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怎么才能发挥作用,关于这些方面的价值判断直接就影响教师怎么讲课、讲多少、留什么作业、怎么留作业等你对这个方面未曾清醒地认识、糊里糊涂,那就是糊涂教师,这种糊涂不仅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受罪,自己更耽误成长,别说对不起学生,对不起事业,更对不起自己。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正确的理念做指导,即使有热情、有干劲,也不一定能成长起来,所以教学理念关于价值判断是关键,那么教育理念同时只知道价值还不行,教育理念同时还研究价值怎么去实现,也就是实现价值的途径。 再有教育理念是一种确信无疑的判断与看法,具有坚定性,这个理念对其它的相关的认识与看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且愿意为实现这种理念而采取行动。举例讲,我省有些校长,几十年如一日,坚信一条就是科研兴校,从当校长那天起就高举起科研兴校这面旗帜,从方方面面开始抓科研,口号就是科研兴校,课题带动,人人搞科研,把科研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当中,坚持几年之后,一看大不一样,因为一开始搞科研,肯定要比别人辛苦一些,但是他一旦确立这种理念,即使有一些困难,有一些干扰,也能克服掉,这就是教育理念的坚定性,一定要深信不疑,不深信不疑的观点不叫理念。 第四就是教育理念是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之上形成的,离开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不能形成真正的理念,就是教学理念必须是自己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结果,听一场报告看一本书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发,但是不能马上把这里的一些判断和看法变成自己的理念,理念形成有一个过程。 我们把以上几个方面的解释小结一下,可以这样说,由此可见人的理念是在思考和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它有什么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判断和看法,这种看法具有根本性和坚定性,这从另一个侧面再解释一遍什么叫教学理念,同时教学理念还有一定的个性,就是每一个人他的教学理念不一样。 在知道理念的前提下,有几个关系要知道。第一个关系就是教学理念与教学观念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过去说更新教育观念,而近几年说要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呢,有什么区别?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在实质上是一样的,但有一些不同,观念......>>

问题四:新学习方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什么意思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

问题五: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人学定教――全面、和谐的发展观。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一理念体现了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也是当代教育中心根本变化的结果。回顾20世纪10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的中心正从“学科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全人发展转变。这一转变的显著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让所有骸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问题六:教育理念有哪些 1、以人为本是永恒的主体理念。因为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更受人的公平对待。
2、自主、合作、探究、创新。

3、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问题七:我国的教育宗旨是什么? 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级、多义项的范畴,根据教育目标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程度,可分为国家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教育目标及单元教育目标;根据教育活动的进程,可分为终结性教育目标、阶段性教育目标与即时性教育目标;根据主客观性,可分为客观性教育目标与主观性教育目标。
(一)根据教育目标的抽象性程度,教育目标可分为:

1.国家教育宗旨。或曰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的人的总体要求。它是抽象程度最高的教育目标,通常规定在宪法或教育基本法或有关教育政策文件之中。

2.学校教育目标。或曰培养目标。它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宗旨分别设定的教育目标,这是总体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如小学培养目标、普通中学培养目标等。

3.课程教育目标。这种目标体现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之中,它具体规定了教什么内容,用多少时限,并规定总目标与分目标。它是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进一步的具体化。

4.单元教育目标。或曰教学目标。这是以“单元”作为教学基本单位而设定的教育目标。美国教育学者布卢姆( Benjamin S.Bloom,1913 ―)等人提出教育(教学)目标分类学:把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在认知领域,又分为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方面;在情感领域,又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体系、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方面;在动作技能领域,又分为整个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的动作、言语行为四个方面。

(二)根据教育活动的进程,教育目标可分为:

1.终结性教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和国家对于未成年人应当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的一种期待。

2.阶段性教育目标。也称递进性教育目标,是指某一阶段和层次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终结性教育目标的阶段分化和层次分解。

3.即时性教育目标。这是指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在短时内可以达到的教育目标。

(三)根据主客观性,教育目标可分为:

1.客观性教育目标。这是指外在于教育工作者的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教育目标,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未来人才的规格及质量要求的反映,通常在教育政策法规及相关的教育文本中加以确定。

2.主观性教育目标。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所理解和接受的教育目标,或一些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所主张的教育目标。

问题八:马卡连柯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他坚持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之一。指在德育过耿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集体,依靠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把这种影响称做“平行教育作用”。以集体和个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和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作用为依据。集体对于培养人和对于人的精神上的发展是重要的强有力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等高尚的品德,也只有通过集体的活动才能形成和巩固。贯彻这一原则要求:(1)培养和促进良好的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善于把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使集体和个人在发展中互相促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