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三作文7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作文 篇1
成绩单在班里传阅着,教室里充满了一种让人窒息的气氛。这是升入高三来的第一次模拟考,每个人都想从上面看到自己高考时的影子,于是一些感觉良好或是抗打击能力强的人争着抢着看自己的成绩,那薄薄的一张纸仿佛随时都可能被撕破。还有一些则是想看却又不敢去看的人,坐立难安。筱筱一考完就感觉不好了,现在已经无力悲哀,也不想自讨没趣。于是自顾自地在密密麻麻的草稿纸上演算着数学题,却怎么也算不出来。抬头一看,发现个个脸上都有着丰富的表情,悔恨的,喜悦的,无奈的,悲伤的,真可谓是百态人生啊。
隐隐觉得有些不对,转过头才发现同桌哭了。筱筱一下手足无措了,小心翼翼地问了句:“你……怎么啦?”不问还好,一问同桌就抱着筱筱“哇哇”地大哭起来。筱筱一向不太会安慰别人,只是轻轻地拍着同桌的背。等到同桌渐渐平静后,筱筱才知道,原来她爸爸妈妈曾经有一次吵架被她听到了,她爸说;我那么辛苦赚钱给她干嘛,她成绩那么差,大学都考不上,我以后还能指望她啊,筱筱顿时为同桌感到气愤和悲哀,同桌此刻却很平静的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这是属于我的悲哀。
呜呼,这另类的高三啊,老师变得另类,家长变得另类,同学变得另类,就连发本课外书都如此另类。我们经历着这另类的高三,才懂得了很多。孤单了,失败了,疼痛了,哭了,怕了,累了。然而从不绝望,几乎是头破血流以后,才终于不再脆弱得像个孩子,才有勇气直面人生的苦难。
高三作文 篇2
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
——麦克阿瑟
多年以后,萧瑟的养老院,当钟兴成老人的枕边沾满泪渍,准会想起六十多年前的那场遥远的战争。
在老人记忆的尽头,没有现代化的狂热,灯红酒绿下的嘈杂;在记忆的尽头,只有保家卫国的决心,有的是以少敌多的牺牲;在记忆的尽头,有那么一群忠心赤诚的战友。
风过疏竹,雁渡寒潭,轮回之中,老人苍凉的记忆似乎已成往事——天地间仿佛没有了声音,鲜红的血洒落在苍茫的大地上。
之前还叫着守不住的参谋,拉响了绑在身上的手榴弹,敌人从马上跌落,同参谋一起,被战马踏在身上,踩成了肉泥;
只有十七岁,枪都拿不稳的文书,敌人冲到面前拉响了手榴弹,轰鸣声中,似乎能听到他发出的最后一声哭喊:“娘!”;
两个伤兵坐在一起,握紧手榴弹的拉弦,等待死亡到来,团座说,杀死一个够本,杀死两个就赚一个!他们两个死鬼,至少要拽上四个,才有脸去见弟兄……
我游移在想象的空间里,倾听记忆的落幕。最初仅仅是为了生计奔波,仅仅是为了不多的军饷以维持妻儿生计,为何我感觉,他们如此的心甘情愿?
你听,几千年前,汉武大帝可以说出“犯大汉者,虽远必诛!”华夏男儿纵马驰骋,战旗猎猎,所向披靡!
你看,几千年后,这片土地上的人,却没了大漠弯弓的豪情,没了脚踏胡虏的壮志,只有百姓任人鱼肉的惨景!
于是,有了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们的回答——我辈军人,为国而死,为民而死,军人本分,死得其所!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呐喊出——犯我中华者,杀!
年轻的士兵们,自然可敬。
然而白云苍狗,世事无常。曾经浴血奋战的少年,已卧黄土陇中;曾经翘首以盼的少女,已是枯骨一堆。
直至老兵死于养老院多日无人知晓的凄凉刺痛人们的神经;直至听到留缅老兵回国探亲后不舍离别,在国境线提出:想带两瓶中国的酱油回到缅甸;直至八旬抗战老兵因工致残而流落街头乞讨23载终回家……我们才慢慢将视线聚焦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
——正如纪伯伦说,我们走的太快,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的社会成长的太快,以至于忘了最初依靠着什么而长大。
大众说,老兵们是“老革命”,衣食无忧;键盘党说,某些老兵的生存困境不过是媒体编造而已。媒体固然为博眼球而夸大,可我们依旧得承认,所谓“老革命”待遇才是这个庞大而不为人知群体的一小部分。
回想九月三日大阅兵,屏幕前的你们是否和我一样,对着不良于行却仍坚毅的老兵们热泪盈眶?
但也是否和我一样,不知道受邀活动没有报名窗口,没有渠道?这就意味着,本来遗漏在国家承认身份之外的占大多数的抗战老兵根本没有任何机会。
那些被封存的晦涩往事,都变成了历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十年动荡,有多少人撕毁了自己的参战证明?那些苟且偷生的岁月,似乎只有梦境中,才能与远去的兄弟们诉诸衷肠。
他们是抗战老兵,没有任何名分,遭受低人一等的遭遇,他们无比渴望受到国家的承认,他们说:“我们宁可不要钱,不要啥待遇都可以。”那一刻,我潸然泪下,为了他们依旧的赤诚,无关党派,只关国家的赤诚。
时光看似漫长,不过是白驹过隙,悠然而已。即使是跌宕起伏的战争与传奇,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中,也渐渐失去了色彩。但是那些经历过血与火的人与事,却不该消泯于风中,应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都绚烂缤纷,而不是如那山坡上烂漫无主的野花,自开自落,自芳自华。
让思绪倾听老兵说话,随了远山的松涛,一并纯净,一并澎湃。
高三作文 篇3
晚饭后,我沿着临顿路散步。正值晚高峰,主干道上车水马龙,繁华又喧嚣。
路畔一家沿河的灯笼店颇为别致,我不由得驻足挑了一盏纸灯笼。正欲付款,却无意瞥见了一座石桥。说来奇怪,那桥并不引人注意,可是只要你将目光扫过去,就再也移不开了。
桥的这一头连着临顿路的车水马龙,那一头则通向一条悠长的陈旧巷陌。这巷陌沉默地半隐于夜色中,来来往往的车与人和它擦肩而过,无一人驻足停留。只是不知为何,此时我透过夜色望去,竟品出了一番古老的流韵,令人为之着迷。
老板娘注意到了我的失神。她也不问我是否听得懂,便用吴侬软语向我介绍:“那条巷子叫蒋庙前。”她的语气漫不经心,仿佛那巷陌极为寻常一般。
想来也是,外地人或许会被这种粉墙黛瓦、青石板路的老巷陌所吸引,可是对于苏州本地人来说,这样的巷陌实在是很寻常,随处可见,满城皆是,古老陈旧,住起来远不如楼房舒服。
我买下灯笼,望瞭望那仿佛在向我发出无声邀请的古巷口,转身向石桥走去。
一踏上石桥,身后浮浮沉沉的繁华灯光一下就沉淀了下来,只余深深的夜色与一颗瞬间安静的心。下了桥踏入巷中,鞋跟便将青石板叩出清响。我提着灯笼,恍惚觉着自己进入了另一个水墨色的世界。
一入这条名叫“蒋庙前”的巷陌,便发觉身侧立了一排清一色的黛瓦粉墙。就着夜色与灯笼,我判断这些老房子都至少有上百年历史了。有些房子的墨色飞檐下依稀可见雕花的门匾——虽非画栋雕梁,却也气度非凡。粉墙上挂了一块蓝色说明牌,我忙凑上前去看。
结果细细研究下来,这里竟是潘奕藻故居。潘家乃大姓,苏州历史上一直有“贵潘”之说。在清朝,潘家出了一状元、八进士、十六举人,底蕴深厚。而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近代潘家人舍身护大克鼎、大孟鼎的传奇故事。全靠潘家人,“天下三宝”之二的大克鼎、大孟鼎才免遭日军毒手。而潘奕藻,正是潘家的第一代进士。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故人的风华,让这小小巷陌,一下增添了人文历史的厚重。
光是这一个潘奕藻故居,就极让我惊喜了。可我很快就发觉,蒋庙前里的惊喜,绝对不止这一个。
沿着“蒋庙前”前行,一会便能望见一个小园子。这个小园子乍一看也没什么特殊之处,若不是“七姬园”这个石碑,我绝对不会注意到它。
元末之时,张士诚在苏州称王,却终不敌朱元璋。城破之时,张士诚的女婿向朱元璋投降,而他的七个小妾却全部自尽。后人在此建了“七姬庙”。近代庙毁,只留下“七姬园”石碑和这个小土坡。
我沉默良久。真没有想到,在蒋庙前这样一条“寻常巷陌”里,居然隐藏着这么多遗迹。过往的种种被时光冲淘成了历史的尘埃,它们这样安静地蛰伏在青石板上,只在有缘人踱过时,才重飏于人们心上。
如果说在蒋庙前里,潘奕藻故居是人文风华的留痕,七姬园是历史过往的积尘,那么我眼前这座石质建筑,就是一方百姓千百年信仰的见证。
这座石质建筑远不比潘奕藻故居气派,也不如七姬园有故事,可它却是“蒋庙前”这个巷名的由来——这座建筑,名叫“蒋侯庙”。
蒋侯庙供奉的是蒋侯蒋子文。蒋子文乃三国时期孙权的部下,职位不高却深得民心。说来也是颇有深意——太多比蒋侯位高权重的人,都被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里。可这位蒋侯却被一方百姓虔诚地铭记着、供奉着,成了流传千百年的信仰。哪怕是至今,蒋侯庙灰扑扑的石门前依然插着零星的香火,让走过的人们不由得肃然起敬——既是敬这位流芳百世的蒋侯,亦是敬那将千百年信仰代代相传的百姓。
继续沿着这条巷子往前走,我很快发觉,在蒋庙前里值得注目的,远远不止故居、旧迹、古庙这样的大型历史留痕。提着灯笼踏着青石板,不必在意东南西北,随心而行,总会有收获。一低头便能看见一口古井,井壁早已被时光磨得光滑,壁上人有残缺的篆书。那残字静静地在夜里睁大眼睛,似语还休。一个妇女正在井边提水洗衣,古井无声地倾诉,在“捣衣声中拂还来”;一侧眸便瞥见一扇极精致的雕花木窗,不知是否有过一双纤纤玉手,轻轻将它推开;一抬眼便能遥见一幢极其气派的民国洋楼,想必极有故事,只惜隔了座墙无法近观,叫人引以为憾……
如果说苏州城是一本书,那么摩天大楼万千繁华,都只是现于表面的装帧。这些看似寻常的巷陌,才是这座老城的精、气、神,是真正需要人们品读的文字。它们蛰伏于车水马龙、人影僮僮的深处,却默默牵动着苏州城的文化脉搏。
如果园林让人们觉得苏州精致,那么巷陌就让人们觉得苏州神奇。
假如你住在养育巷,那你可能不会注意到养育巷地铁口边,有个灰扑扑的小巷口,叫庙堂巷。结果有一天你翻了翻《姑苏晚报》里一篇介绍钱钟书妻子杨绛的文章,你才大惊——庙堂巷里竟藏着杨荫榆故居。而杨荫榆是杨绛的姑姑,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任女校长,被日军推下吴门桥迫害致死。杨绛的父亲家也在这里,杨绛在这个巷子里度过了她美好的童年时光。
假如你住在人民路,一天回家经过其貌不扬的“马医科”巷,结果瞥见了一座占地不大的小院子,漫不经心地一扫——这里居然是俞樾的故居曲园。曾国潘是他的老师,章太炎是他的弟子,著名学者,朱自清的挚友俞平伯是他的曾孙,而他自己的书法大作《枫桥夜泊》被后人刻在寒山寺前的石头上,供万世瞻仰……
这就是苏州巷陌的神奇所在,这就是苏州城的神奇所在。数不清的达官贵人、探花状元、通儒学者,对这“山水总归诗格秀,笙箫恰称吴音圆”的人间天堂一见钟情。他们纷纷来到苏州,来到这些巷陌,隐居在粉墙黛瓦、寻常人家里,做起了“陶渊明”“林和靖”,留下了太多的履印。而后世的人杰们,也纷纷来到苏州城,来到这些巷陌里——他们一半是被苏州本身的魅力所吸引,一半则是为了追寻前辈的足迹。在这神奇的“循环效应”下,一代代人杰吟诵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江南好”“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踏着前人留下的文化履印走进了苏州,走进了这些巷陌里……文化履印在巷陌里层层叠叠,巷陌中的每一块砖瓦,都被赋予了深度和厚度。
在这样的巷陌里,在这样的城市里,历史文化再也不是被陈列在博物馆的古董,与人们隔着冰冷的防盗玻璃;历史文化也不再是几A级景区里,人挤人才能窥见的,被栏杆隔离的“遗迹”,而是你可以在茶余饭后,买上一盏细描精修的灯笼,随心地乘着夜色信步,撷取细读的巷陌。这巷陌可以是你家后面的小巷,也可以是你常去买菜的小弄堂……它让你从庸庸碌碌中惊醒,让你满怀悸动与诧异地惊觉——我居然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巷陌里,生活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城市里,生活在这样深厚的文化里……
“吱呀——”我抬眸望去,原来是对面一扇雕花窗被推开,温馨的灯光扑面而来。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口,小眼睛好奇地盯着我看。我这才发现,这满巷的旧居并不是封尘的古董,大部分窗口都浮动着家的灯光,让人倍感温暖。就连之前我看见的那口古井,井中那百年前就滋养过无数人的水,至今还在洗衣妇的捣衣槌下流淌……那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蒋庙前,又多了几分寻常而温暖的红尘味。
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无锡的惠远古镇了。前些年我曾去惠远古镇游玩,对那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动人的粉墙黛瓦印象颇深。只是到了晚上,偌大的古镇突然就有些黯然失色——整个古镇全靠路灯照亮。古镇已是空镇。路边一排好看的雕花窗里没有家的灯火,只余一片空洞的黑。
此时站在这蒋庙前中,站在这寻常的红尘味里,我心中油然生出些感动。我抬眸望向这“寻常巷陌”的尽头——那里浮动着苏州城的万家灯火。如果从苏州城上空俯视,你会震惊地发现,今天苏州的古城区格局,基本和宋代所绘的苏州城地图——《平江图》一致。甚至连当年战国时期,伍子胥建苏州城时的整体格局,至今也没有大改。历时千百年,不仅仅是“寻常巷陌”,连城市的格局都保存得这样完好——我想这才是这些“寻常巷陌”真正的不寻常之处,这才是苏州城真正的神奇之处。
“寻常巷陌”中,依然漾着灯光的雕花窗,仍旧被用来淘米浣衣的古井,以及巷陌尽头浮动的,苏州城的万家灯火……这一切都给我一种蘸满生机与希望的温暖——你看:无论是人文历史,还是生活,都在蓬勃地被续写……
夜色已深。我下意识地冲那窗边的小女孩一笑,然后整理好悸动的心,提起灯笼,走向苏州城的夜色深处,沿着巷陌继续前行……
高三作文 篇4
今天又下雨了,蒙蒙的细雨如一张张密密交织地网,把我当蛹一般包裹着,让我透不过气来。我亦不知道我已经发呆有多久了,充斥在脑袋里的尽是那些让自己不悦的事情。
高中时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很明显地表现出对数、理、化的异样偏爱,现在突然来到一个文科院校,还要学习专门与文字打交道的新闻学专业。我真的很怀疑我毕业后是否能以此为生。越想越烦了,我索性什么都不带就下楼了。
走出了宿舍楼,才发现不知在什么时候天已经放晴了。连日的阴雨带来的压抑被久违的太阳驱散开去。空气仿佛都被泻下的阳光冲洗得格外干净,从而变得异外的透明。远方的建筑此时看起来是那么的明净,让我的心在此刻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欢欣。最让我意外还是天空飘着的棉花糖似的白云。在这个熙熙攘攘、昼夜不分的城市,这还是我第一注意到她的上空也还会有这样的白云。我的嘴角不自觉上扬,心中顿时更加愉悦。
随意走着,来到了小操场。在这样美丽的日子里,正如我前一秒预想的那样,操场上聚集了不少的人。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游戏或是学习。一阵阵的欢声笑语传进我耳朵里,让我不自觉的想着:也许,他们有着比我更深的苦恼,但他们此刻是如此的欢欣,并没有像我这般焦躁不安。或许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消除他们内心的苦恼吧。我的方法在哪里呢?尽管我还不知道,但我似乎有些坦然了。
出了小操场就拐到了后街。举目四望,这里总是有那么多的人,全然一副热闹繁华的景象。也许有序也是一种祥和吧!
越往前走,一种音乐也越清晰了。音乐不算悠扬动听,但绝对是一种十分欢快的感情。我缓步向前,之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街边吹奏着一种我不知名的乐器。一个打结的裤管告诉我们:老人只有一条腿。老人脸上填不平的沟壑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他苍苍的白发也在为他讲述着生活的不尽人意。他的衣服很朴素,也很干净得体。路过的行人纷纷向老人面前的一个盒子里放进一份自己的心意。老人会停下来对行人说声谢谢,接着更加卖力地吹奏起来。我也想送他一份心意,但手伸进空空的口袋才意识到自己什么也没带。
我驻足在他对面路边,才发现老人竟然一直都是在用鼻子吹奏。如果前一秒我是在对他表示同情,那么那一秒后就只有敬佩了。他吹奏的音乐真的不动听,但我相信他绝对是在演绎着一支十分动听的曲子。
我走到快要转弯时又回头看了一眼。虽然我出门时也没有戴近视眼镜,但就在那一眼中,我很清楚地看到老人的身体伴着他的音乐在摇晃,头在摇晃,那脚也在摇晃。他陶醉在他的音乐里了,他再苦的生活对他来说也不那么苦了。
上楼之前,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天空,那棉花糖还在天上,我感觉心中有了一份已将它吃到嘴里的甜蜜。今天的阳光是不算艳丽,但谁能确定明天不会是个晴天呢?
回到了宿舍,笔尖行走,一句话流淌在纸上:不想太多就不烦!
高三作文 篇5
如悄然飘落的冬雪,如淅淅沥沥的春雨,如浓荫里沙沙而过的夏风,如轻轻随风舞动的秋叶,成长的时光在一页页翻着。岁月的风铃摇落了黄叶,催醒了枯枝,滴滴答答的钟声和我成长的快乐与苦恼一起舞蹈。淋着雨,迎着风,我已经走到了人生重要的.阶段-----高三。
“高三”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这代表苦与累的一年,承载着老师、家人无限期望的一年。高三虽然充满的是艰苦和劳累,但它也让我得到了很多。
走进高三,让我明白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高三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我懂得了努力、奋斗的重要。走进高三,少了些“昨日之日多烦忧”的抱怨;少了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哀叹;少了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幻想。在“彻骨之寒“中得到更多的是拼搏中的快乐与满足。正是因为高三,我明白了奋斗者未必都能成功。但成功者没有一个不经过奋斗的道理,更加坚定了我追寻梦想的决心。
走进高三,让我多了一份“天空中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的坦然。
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失败,让我难以承受,无法释怀。但是当我进入高三,我忽然明白一个道理:许多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要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过后的坦然和快乐。虽然前面的路就像河水一样总也看不清是深是浅,不知道属于自己的将是泥沼坎坷还是金光大道,但是,我坚信:命运牚握在自己手中,幸福不是毛毛雨,梦想也不是红蜻蜓。即使黑暗中的苦苦挣扎,并不一定迎来灿烂的黎明。但只要努力了,就无怨无悔。
高三的生活就像一杯醇香的咖啡,你细细品味,就会慢慢尝出在蜜甜味道下还暗藏着一丝丝苦涩;高三的生活又像一碗香气十足的“酸辣粉”,酸和辣造就了它独特的美味。如果你仔细品尝高三生活,你肯定会拥有不同感觉和不同味道。
记得泰戈尔说过:“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同学们,为了心中的梦想,让我们一起加油吧!好好对待高三,对待高考,我相信它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高三作文 篇6
梦想无论怎么模糊,它总潜伏在我们的心灵的深处,与我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呼应,仿佛有一股力量默默地聚集在胸口,鼓励着我们继续坚持下去,直到梦想成为现实。
——题记
祖国妈妈,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小小的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是一颗星星,挂在天空中,闪烁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芒,零散地布满了整个黑暗的天空,默默无闻地努力着,想让自己成为最闪亮的那一颗。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我飞向天空,看到了漫天的星星,我随意的拿了一颗,看到了他的梦想。他就是陈斌强。陈斌强9岁时,父亲不幸出了车祸,离开了这个世界,父亲的不告而别无疑是对家庭的最大打击,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过下去,于是他的妈妈独自一人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xx年,妈妈也不幸的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的能力。陈斌强为了每天能照顾自己的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他不怕辛苦,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这布条曾经就是母亲对他的爱,母亲拿着布条背着他,如今他长大了,他用布条背着妈妈。也许妈妈不在记得什么,但是时间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条不起眼的布带上曾经留下了爱的痕迹。
我继续寻找着,祖国妈妈,我看到了一个很小却极其亮的星星,我好奇地看了过去。这颗星星是何玥的。20xx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但很不辛的是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手术。9月初,病情又再一次的复发,又去了医院,然而此时肿瘤已扩散到了脑部组织。当这个可怜的女孩知道自己生命只有3个月时,她没有恐慌,也没有嚎啕大哭,只是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给别人。11月17日,何玥脑死亡,她的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肾、肝捐给了三个人。12岁的小女孩,竟能如此坦然的面对死亡,并还为别人着想。虽然命运如此残酷,但你的精神会永垂不朽,会让我们永远难忘。
又有一颗星星出现在我的眼前,哦,这颗星星的主人是一位老师,一位伟大的老师——张丽莉。20xx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老师在路旁看着学生们的队形。不料,一位司机开车不小心失控,即将撞到学生,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张老师那双消瘦的双手顿时充满了力量,她冷静地作出了反应,立马将学生用力地推到了一边,而自己却被撞倒了……老师,给我们传授知识,就好比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她失去了双腿,可她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在她无助的时候可以遨游天空;她失去了双腿,却多了那么几十颗心灵默默地为她祈祷。
继续走向前,我看到一颗闪耀无比的星星。这颗星星的主人是高淑珍。在14年里,她接受了将近100多名残疾孩子,但从未收过一分钱。因此来的孩子便越来越多。可是她的精力、地方、能力有限,还债务累累,但她不会埋怨,她不会拒绝。她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那些孩子生活得更好、更快乐。
亲爱的祖国妈妈,在这天空中,还有许多的星星,汇聚梦想的星星的天空是你的名字。而这被人起了个名字。那便是中国梦。这些星星仅是梦想,而星星的主人却用行动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正能量,照亮了美好的中国梦。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期待,都向往这个美好,便是实现这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高三:罗家恒
高三作文 篇7
沿着江岸的蜿蜒,穿过拍岸的涛声,草鞋街就蜷缩在城墙脚下。我选择城墙一角,面向台阶腑下身,拾阶而下,将头和目光放低,才在拥挤的人群里,挤进这条街道。
在城墙脚下,这条从清朝开始因卖草鞋而得名的草鞋街,现在已找不到一双草鞋了。我只能解除羁旅的束缚,解掉已踩甩鞋跟的皮鞋,让脚底在草鞋街上,直接感受尘世的冷暖。
那天,我已迈过时序的门槛,踏入新春佳节,火红的灯笼在商铺门楣高挂,只是锈蚀的锁头,透不出一丝光亮,让我窥见尘封的流年。人群里,那些凌乱的脚步,已塞满了草鞋街的春天,而我还能清晰地分拣出踩踏过街上青石的屐痕,只是那些贩子叫卖的声音,虽然十分响亮,但仍旧叫不出符合宋朝词牌的韵律。
在草鞋街上,我赤着脚来回走动,虽没有卖到草鞋,但我总算看见了时光倒流的影子。那些高挂在草鞋街上的斗笠,早已滴干了清朝的雨,鱼篓也清空了渔歌,那些感染过风寒的浅唱,就像我如泣如诉的歌声,早已与城墙上那些裂缝暗自相连。
曾与我久违的风吹来了。风,掀开了我的衣襟,让我身上不能守住一片叶子的秘密,更让我无法拥有一棵树的影子。在草鞋街上,我确实没有看见有草鞋卖,只是看见城墙上那些不同时期的砖头,形状如同一块块药膏,医治着此座城市的伤痛。此刻,我无法找到合适的语句,写出那条草鞋街以及城墙沧桑的历史,我只能默默地把踩过的青石再继续踩亮一次。然后,让我的诗稿披上衰衣,遮掩岁月的沧茫。
在草鞋街的尽头,我是最后一个被折返的人,在我转身的时候,我发现有一根蕨草,在草鞋街旁的裂缝里,冒出了绿芽。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