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佛教累世劫是什么意思 “劫”是个时间概念,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解释如下:
劫,分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计算的公式:(84,000-10)×100×2 = 16 798 000年(一小劫),这是一个小劫的数目。
第二、中劫: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因为,据佛典中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共分「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小劫,计算的公式:16,798,000*20 =335,960,000 年(一中劫)
第三、大劫: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计算的公式:335,960,000*4 = 1 ,343 ,840 ,000年(一大劫)
“累世劫”就是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劫”。
南无阿弥陀佛!
问题二:佛教常是什么意思? 一般在大乘佛法中常就是==》常恒,永恒的字面意思如同《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恒道(原文,避刘恒讳,改字)。实际指的是不生不灭的,佛性(般若、实相、菩提心、如来藏……很多名字),推荐阅读《大般涅经》北凉译本40卷此经,专门讲述,佛对于【常、乐、我、净】的定义讲解有缘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
问题三:佛教里的分别是什么意思 佛教里说让我们不要有分别心,是告诫我们,不要通过着眼于表象,不要因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而去区别。
我们看佛在讲法的时候也会告诉你善恶因果,是不是分别呢?佛的这种分,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来“分”,更是基于对本质的理解而“分”。这个分是清净的,是无污染的,虽然我们可以冠名称之为分,但与我们无明凡夫的分别区别很大。
打个比方,我们人呐,觉得老鼠是不好的,因为它偷粮食。认为青蛙是好的,因为它保护庄稼。
这就是我们这颗心不智慧而产生的分别心。为什么对我们好的就是益虫,对阀们不好的就是害虫呢?我们是不是自己的这颗迷惑的心牵引着,而做了不本质不智慧不理智的判断呢?
那在佛菩萨眼里,不管是害虫还是益虫,不管是大虫子还是小虫子,都是平等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分别。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同修可否明白,不明白的话我们可以再讨论
问题四:佛教中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哪位大侠解答,感激啊。。。。 最真实 最圆满 最彻底
问题五:佛教中的“法”和“相”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字: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佛学里的“相”是什么意思?
所谓相,就是观念,就是说你有这种想法和观念。我相就是,执着于我,这个房子是我的,这个名字是我的,这条裤子是我的,这个女人是我的,这本书是我写的,这个是我发明的……就是因为执着于我的,有力诸多烦恼,比如女人跟人跑了,是我的啊!!这个文章是我写的,有人赞美,沾沾自喜;有人批评,苦恼不已。所以诸多烦恼因此而起。
人相和众生相的概念很相似,只要就是区分你我。区分个体与整体。
问题六:佛教上的“业”是什么意思? 【业】
梵语karman,巴利语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本为印度自古以来所流行之思想,佛教即采用此一观念,作为人类朝向未来努力之根据;其于佛学中之含意与界说分述如下:
一般而言,业分身、语、意等三业,小乘说一切有部更进一步解释为:内心欲行某事之意志称为意业;以身体之行动与言语表现其意志者,即是身业、语业(口业)。此外,业又可分为二种,思业指意志之活动,思已业指思业中已付诸行动者;于此,思业同于意业,思已业同于身、语二业。对三业作用之本体(业体、业性),一切有部等诸部派认为意业属于心法(意志),而身、语业属于色法(物质);大乘佛教与经量部则主张所有诸业尽属于心之活动。若论佛教之基本立场,理应采取后者无疑。
问题七:佛教 放下是什么意思 放下的意思是不执著,确切地说,是因为看清楚了实相之后的坦然自在。贪恋当然是因为没有放下,但因不执著而放下,并不是厌恶,因为就像贪是不对的,是一种执着,厌恶也一样是不对的,因为厌恶是嗔恨的一种,同样是一种变相的执着,所以不执著而放下,这样的放下是自在坦然的,既不贪恋,也不厌恶,无喜亦无怨。
就您的情况看,您有点走偏了。因为念佛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贪恋,这是好的,但由此而对生活中的事情产生厌恶,想要逃离,甚至产生烦恼,那已经是走向嗔恨了。应当及早调整心态,对生活中的事情该如理作意,该如何对待,就如何对待,守持五戒,不要执念便可。即便对世俗生活厌离到想要出家,正确的心态也绝不是带着厌恶现实的感觉离去,一个真正想要出家修行的人,对现实人生也是怀着一份坦然的心态的,只有真正放下了,才有可能平静地走向修行的。
问题八:佛教说的根是什么意思 【三根】
(一)指众生的三种根性U即上根、中根、下根三者,又称利根、中根、钝根。上根指根性优良,速发智解,堪忍难行,能忍妙果者;中根次于上根;下根为最劣者。《法华玄论》卷九云(大正34・441b)U ‘能化之佛有三世益物,所化众生有于三根。(中略)就三世分者,若过去久习无所得观,观强而烦恼弱者,于过去值释迦得了悟名为上根。二者于过去习无所得观,观弱而烦恼小强,故值恶知识流浪五趣,乃至渐习善根,今日释迦出世从初出至闻说法华,皆得领悟,名为中根也。若过去习善弱而烦恼强,亦流浪五趣,然后稍习善根感释迦出世,从初生乃至法华,历闻诸教不悟,至涅盘唱灭方得悟解,如此之人名为下根也。’ 就声闻、缘觉、菩萨三者之优劣而言,声闻是下根,缘觉为中根,菩萨是上根。 (二)指三无漏根U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属于二十二根。《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云(大正30・436b)U ‘复有三根U(一)未知欲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云何建立如是三根?谓于诸谛未现观者,加行勤修诸谛现观,依此建立未知欲知根;若于诸谛已得现观而居有学,依此建立已知根;若阿罗汉明帝作已办住无学位,依此建立具知根。’
较浅的意思你懂得。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劫,分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计算的公式:(84,000-10)×100×2 = 16 798 000年(一小劫),这是一个小劫的数目。
第二、中劫: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因为,据佛典中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共分「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小劫,计算的公式:16,798,000*20 =335,960,000 年(一中劫)
第三、大劫: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计算的公式:335,960,000*4 = 1 ,343 ,840 ,000年(一大劫)
“累世劫”就是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劫”。
南无阿弥陀佛!
问题二:佛教常是什么意思? 一般在大乘佛法中常就是==》常恒,永恒的字面意思如同《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恒道(原文,避刘恒讳,改字)。实际指的是不生不灭的,佛性(般若、实相、菩提心、如来藏……很多名字),推荐阅读《大般涅经》北凉译本40卷此经,专门讲述,佛对于【常、乐、我、净】的定义讲解有缘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
问题三:佛教里的分别是什么意思 佛教里说让我们不要有分别心,是告诫我们,不要通过着眼于表象,不要因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而去区别。
我们看佛在讲法的时候也会告诉你善恶因果,是不是分别呢?佛的这种分,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来“分”,更是基于对本质的理解而“分”。这个分是清净的,是无污染的,虽然我们可以冠名称之为分,但与我们无明凡夫的分别区别很大。
打个比方,我们人呐,觉得老鼠是不好的,因为它偷粮食。认为青蛙是好的,因为它保护庄稼。
这就是我们这颗心不智慧而产生的分别心。为什么对我们好的就是益虫,对阀们不好的就是害虫呢?我们是不是自己的这颗迷惑的心牵引着,而做了不本质不智慧不理智的判断呢?
那在佛菩萨眼里,不管是害虫还是益虫,不管是大虫子还是小虫子,都是平等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分别。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同修可否明白,不明白的话我们可以再讨论
问题四:佛教中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哪位大侠解答,感激啊。。。。 最真实 最圆满 最彻底
问题五:佛教中的“法”和“相”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字: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佛学里的“相”是什么意思?
所谓相,就是观念,就是说你有这种想法和观念。我相就是,执着于我,这个房子是我的,这个名字是我的,这条裤子是我的,这个女人是我的,这本书是我写的,这个是我发明的……就是因为执着于我的,有力诸多烦恼,比如女人跟人跑了,是我的啊!!这个文章是我写的,有人赞美,沾沾自喜;有人批评,苦恼不已。所以诸多烦恼因此而起。
人相和众生相的概念很相似,只要就是区分你我。区分个体与整体。
问题六:佛教上的“业”是什么意思? 【业】
梵语karman,巴利语kamma。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本为印度自古以来所流行之思想,佛教即采用此一观念,作为人类朝向未来努力之根据;其于佛学中之含意与界说分述如下:
一般而言,业分身、语、意等三业,小乘说一切有部更进一步解释为:内心欲行某事之意志称为意业;以身体之行动与言语表现其意志者,即是身业、语业(口业)。此外,业又可分为二种,思业指意志之活动,思已业指思业中已付诸行动者;于此,思业同于意业,思已业同于身、语二业。对三业作用之本体(业体、业性),一切有部等诸部派认为意业属于心法(意志),而身、语业属于色法(物质);大乘佛教与经量部则主张所有诸业尽属于心之活动。若论佛教之基本立场,理应采取后者无疑。
问题七:佛教 放下是什么意思 放下的意思是不执著,确切地说,是因为看清楚了实相之后的坦然自在。贪恋当然是因为没有放下,但因不执著而放下,并不是厌恶,因为就像贪是不对的,是一种执着,厌恶也一样是不对的,因为厌恶是嗔恨的一种,同样是一种变相的执着,所以不执著而放下,这样的放下是自在坦然的,既不贪恋,也不厌恶,无喜亦无怨。
就您的情况看,您有点走偏了。因为念佛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贪恋,这是好的,但由此而对生活中的事情产生厌恶,想要逃离,甚至产生烦恼,那已经是走向嗔恨了。应当及早调整心态,对生活中的事情该如理作意,该如何对待,就如何对待,守持五戒,不要执念便可。即便对世俗生活厌离到想要出家,正确的心态也绝不是带着厌恶现实的感觉离去,一个真正想要出家修行的人,对现实人生也是怀着一份坦然的心态的,只有真正放下了,才有可能平静地走向修行的。
问题八:佛教说的根是什么意思 【三根】
(一)指众生的三种根性U即上根、中根、下根三者,又称利根、中根、钝根。上根指根性优良,速发智解,堪忍难行,能忍妙果者;中根次于上根;下根为最劣者。《法华玄论》卷九云(大正34・441b)U ‘能化之佛有三世益物,所化众生有于三根。(中略)就三世分者,若过去久习无所得观,观强而烦恼弱者,于过去值释迦得了悟名为上根。二者于过去习无所得观,观弱而烦恼小强,故值恶知识流浪五趣,乃至渐习善根,今日释迦出世从初出至闻说法华,皆得领悟,名为中根也。若过去习善弱而烦恼强,亦流浪五趣,然后稍习善根感释迦出世,从初生乃至法华,历闻诸教不悟,至涅盘唱灭方得悟解,如此之人名为下根也。’ 就声闻、缘觉、菩萨三者之优劣而言,声闻是下根,缘觉为中根,菩萨是上根。 (二)指三无漏根U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属于二十二根。《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云(大正30・436b)U ‘复有三根U(一)未知欲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云何建立如是三根?谓于诸谛未现观者,加行勤修诸谛现观,依此建立未知欲知根;若于诸谛已得现观而居有学,依此建立已知根;若阿罗汉明帝作已办住无学位,依此建立具知根。’
较浅的意思你懂得。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