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课件(精选5篇)
1.八年级历史课件
[课程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 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到20xx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2.八年级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
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法:
以导学式为主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老年人把铁钉、火柴分别叫什么吗?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要在这些日用品前加一个“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国的民族工业品牌已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题目)
体验新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是怎样起步的呢?(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并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生:交流信息: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3、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了大生纱厂。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师: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呢?(展示课件)
生: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事迹。
师: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每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稍后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意见。
生:讨论。
生:答案1、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对中国人民剥削很严重。
答案2、张謇非常爱国,希望通过办实业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3、张謇舍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气。
答案4、张謇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
答案5、张謇非常有远见。
答案6、张謇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生:答案1、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答案2、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迫使它无生存空间,势必倒闭。
答案3、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进行压制。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那么,民族工业究竟有怎样曲折的发展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师: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生:民族工业出现了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实业集团的纷纷出现。
师:民族工业出现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展示课件)
(出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说明什么?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会出现“黄金时代”?“一战”后到解放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
生:讲述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
师:这一时期为什么民族工业又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呢?
师:以上通过表格,我们了解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将你们的讨论总结如下: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师: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没能完成救国的愿望,除了受到客观原因影响外,还有主观原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旧中国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艰难曲折,但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哪些影响呢?
明确: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展示课件)
3.八年级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阿古柏侵占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的史实;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学会正确评价左宗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行为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难点: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并配一组展现新疆美丽、富饶的图片,最后一张图片定格于“左公柳”。
设问:在新疆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种柳树,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左公柳”。哪位同学知道这些柳树为什么被称为“左公柳”?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正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香。可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丽富饶的新疆曾一度被外国侵略者侵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
(多媒体出示课题)第3课收复新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 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教师过渡:为了配合曾纪泽为收复伊犁而同俄 国进行的谈判,左宗棠抬棺上征程,表明了自己誓死收回伊犁的决心,请同学们表演一段历史剧来展示这段历史。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扮演曾纪泽):伊犁是我大清的国土,沙俄无理抢夺,已是不符合各国和平共处、互不侵犯的国际法则,伊犁归还大清是理所应当的。
学生2(扮演左宗棠):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出场,走过一场。
学生3(历史评述者):“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
学生4(历史评述者):左宗棠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前面,表明誓死抗击俄 国,收复伊犁的决心。左宗棠的壮举,有力地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 国归还伊犁。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 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 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 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采用诗歌形式:俄英垂涎争新疆,入侵称汗阿古柏。海塞并重左宗棠,力退敌寇壮山河。威震伊犁名天下,新疆收复回祖国。
左宗棠在天山南北留下的,不仅是战绩、故事、祠宇,还有一丛丛在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的“左公柳”。(多媒体展示图片)
从兰州到哈密,从哈密到乌鲁木齐,所植倒柳“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正是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我想“左公柳”承载着左公的精神和气节,肩一天风尘,守脚下土地。左公柳深深扎根于西北的地层,升华、完善、丰富、成熟,成为矗立于戈壁荒漠中的民族的脊梁。
4.八年级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耻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总结:和同学们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今天我们就学习当时最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5.八年级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并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